《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生动展现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1.湖光秋月两相和:首句描绘出湖水波光与皎洁秋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画面。“湖光”指湖水在月光映照下闪烁的光芒,“秋月”点明时间为秋天的夜晚,此时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2.一个“和”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湖光与秋月两种自然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温馨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洞庭湖水天一色的美妙。
2.潭面无风镜未磨:此句继续描绘湖面的状态。“潭面无风”表明湖面风平浪静,没有一丝波澜。诗人将平静的湖面比作“镜未磨”,即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这一比喻新颖独特,一般来说,铜镜经过打磨会光亮照人,但这里的“未磨”铜镜,更能体现出湖面在月光下朦胧、柔和的质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一词点明了诗人的观察视角,他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山水翠”中,“山”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翠”描绘出君山葱茏翠绿的颜色。在月光的笼罩下,湖水清澈,君山翠绿,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4.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将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银盘,把君山比作盘中的一颗青螺。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与君山的形态和色彩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辽阔与君山的小巧玲珑,使读者对洞庭美景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也让整首诗充满了灵动的美感。
《望洞庭》创作于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转任和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被眼前美景触动,挥笔写下此诗。
诗中,诗人精心选取湖光、秋月、潭面、君山等意象,构建出宁静澄澈的画面。“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水波光与月光相互交融,勾勒出和谐静谧氛围,奠定全诗基调。
从语言来看,用词精准且生动。“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未磨”形容平静湖面,区别于常见的光洁铜镜比喻,既体现湖面平静,又增添朦胧质感。“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形象展现二者形态与色彩对比,尽显语言的灵动活泼。
在艺术手法上,比喻运用堪称一绝。上述两处比喻,将自然景物化作身边常见之物,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能轻松在脑海中勾勒出洞庭秋夜美景。此外,诗人视角从近及远,先近看湖面,再遥望山水,空间层次丰富,增强画面立体感。
此诗不仅是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更反映出刘禹锡当时的心境。经历仕途波折后,刘禹锡在这宁静的湖光月色中寻得内心的平和与慰藉。他以清新笔触描绘山水,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达观态度,让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望洞庭》各句诗意如下: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洞庭湖水光与秋月相互交融,和谐美好。次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形容湖面无风,平静得像未打磨...
《望洞庭》是刘禹锡的佳作。“洞庭”即洞庭湖,“湖光秋月和”指湖水波光与秋月交相辉映,“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无风像未打磨铜镜。“遥望洞庭山水...
《望洞庭》是刘禹锡的佳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洞庭湖水波光与秋月清辉相互交融,宁静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展现湖面无风时宛如未打磨铜镜...
《望洞庭湖》原文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大意是:洞庭湖水光与秋月相互交融,湖面平静,宛如未经...
《望洞庭》描绘出一幅宁静秀美的洞庭秋夜图。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水色与月色交融,湖面平静似未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山水翠绿,君山宛如放置在白...
在《望洞庭》中,诗人巧用比喻勾勒绝美洞庭。“潭面无风镜未磨”,把风平浪静的洞庭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尽显其静谧、朦胧之态;“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澄澈的月光倾洒在洞庭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二者相互交融,和谐柔美。湖面无风,宛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朦胧而静谧。远远眺望,洞庭湖中君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