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望洞庭》是刘禹锡的佳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描绘洞庭湖水波光与秋月清辉相互交融,宁静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展现湖面无风时宛如未打磨铜镜...
《望洞庭湖》原文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大意是:洞庭湖水光与秋月相互交融,湖面平静,宛如未经...
《望洞庭》描绘出一幅宁静秀美的洞庭秋夜图。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水色与月色交融,湖面平静似未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山水翠绿,君山宛如放置在白...
在《望洞庭》中,诗人巧用比喻勾勒绝美洞庭。“潭面无风镜未磨”,把风平浪静的洞庭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尽显其静谧、朦胧之态;“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澄澈的月光倾洒在洞庭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二者相互交融,和谐柔美。湖面无风,宛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朦胧而静谧。远远眺望,洞庭湖中君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
《望洞庭》第三句原文是翠,全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
是一个意思,都翻译为向远处看。《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