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牺牲品,他在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最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孔乙己的形象不仅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同时也揭示了统治阶级对个体的残酷控制和精神上的毒害。他的故事以众人的哄笑为背景,这种哄笑是麻木的、冷漠的,加剧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得孔乙己的命运更加悲凉。
《孔乙己》通过孔乙己这一角色,深刻批判了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对个人的毒害,以及对社会的危害。鲁迅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改革的热切期待。这篇小说不仅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另一方面,“为了揭示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
孔乙己自命清高,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表现出他清高的自傲和自信,但又因为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充满了矛盾的悲剧形象。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
孔乙己,鲁迅所著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
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作品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
“孔乙己的长衫”出自鲁迅小说《孔乙己》。“穿长衫”代表的是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表明生活过得比较窘迫。将“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认为...
“孔乙己的长衫”代表的是知识分子心里面的枷锁,这些枷锁可能是世俗的眼光、无法拉下来的面子等等。孔乙己的长衫这个梗的意思是“当代打工年轻人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