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源自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赵国大臣蔺相如,在秦国以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成功保护赵国国宝“和氏璧”不被秦国侵占,并最终将其完好无损地归还给赵国的事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赵国和秦国都是当时的强国。赵国拥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和氏璧”,引起了秦国的觊觎。秦国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国担心秦国得到宝玉后不履行承诺,于是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
接下来,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到达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交换城池,于是巧妙地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以死相逼,迫使秦王答应将和氏璧归还赵国。在这个过程中,蔺相如不仅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还体现了他对赵国和国君的忠诚。
最后,这个故事以“完璧归赵”作为结局,寓意着事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的行为,也用来比喻事情圆满解决或人物平安归来。
战国时期,赵惠王从楚国得到一件宝贝,名叫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惠王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王得到了城池,就把和氏璧送给秦王,反之,一定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昭王非常高兴,却毫无将城池给赵王的意思。蔺相如便对秦王说:玉上有一个小瑕疵,我指给大王看。拿回宝玉后,他走到柱子前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宝玉而不给城池,经过我的劝说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才让我捧壁前来,以表示对秦国的尊敬。
大王却礼仪简慢,毫无交换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夺宝玉,我宁可将脑袋和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昭王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担心秦王只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仪郑重交换,秦王只好答应。蔺相如便派随从带着和氏璧,从小道返回了赵国。等到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事情告诉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完璧归赵的人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如初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完璧归赵现在比喻把物...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担心秦王使诈,便派蔺相如带...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
《完璧归赵》按照历史划分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指东周的前期,根据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
完璧归赵的璧是指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完璧归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中线上辅导机构推荐:学大教育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它最初以网上家教平台起家,后转型为线下一对一培训模式,并...
上职高的优势:读职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从而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首先,职高学校重视实习和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多项政策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