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汉书》、《东观汉记》并称“三史”,为唐代科举之常科,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是在中国史学史还是世界古代史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会通古今,撰写成一书,开启了先例,树立了榜样,对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建立史学独立地位:在《史记》之前,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自司马迁修成《史记》后,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这一功绩应归功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3、建立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高妙,能够非常妥贴地处理极其复杂的事实,使文字生动、笔力洗炼。他的作品不仅在史学上有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4、深刻揭示人性与智慧:《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记载和分析,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智慧集结。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示。
5、影响中国文化精神:《史记》中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观点,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影响。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迫害,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
左传和史记的区别:《左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左传》强调礼义和道德规范,通过历史事件来阐述儒家思想。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
《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司马迁首创纪传体,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体,严格依从时序叙事。但在个别段落中,时间的线性流动常常被“倒叙”等叙事手法打断。但总体上还是严格以时为序。《史记》的体...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
卫青曾经派人去追问李广出征迷路的罪责,李广不甘受刀笔小吏的侮辱,自刎而死。为此,司马迁认为李广之死,跟卫青有直接关系。李广是司马迁从小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