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古诗词 > 正文

茅屋为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08-31 14:47:12文/董玉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风所破歌赏析

从首句到“归来倚杖自叹息”是全诗的第一段,这是室外之景,交代了茅屋为秋风所毁的具体情况,以及诗人面对风起屋破的情况既焦灼又无奈的心情。

全诗开篇扣题,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出秋风之迅猛势如破竹。“八月秋高风怒号”,一“怒”一“号”,表现了风起之疾、风势之猛和风力之强。正因如此,屋上茅草才会轻易地被狂风卷走,或挂于树梢,或沉入塘坳,这几句明写茅草,实际上仍然是在写风,无形的风被作了有形化处理。风越大越猛,越能显出茅屋的破败不堪。

高树上、低塘里的茅草已经无法捡回,诗人有心把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捡回,以留待风停后修葺茅屋之用。但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个情节耐人寻味:诗人若非贫穷至极,就不会急于捡回茅草;群童如果不因家贫,也不会“公然抱茅入竹去”。面对这些抢劫茅草的“盗贼”,诗人只“呼”而未追赶,一方面对应前文的“老无力”,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诗人的恻隐之心所致。唇焦舌燥呼而不得,诗人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声“叹息”既为了自己,也为了与自己同样贫穷的百姓。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是第二段,写屋破又遇暴雨的凄惨遭遇。

诗人对秋雨骤降时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风定”承接前文,使全诗的脉络不会因为人物、情节的插入而被打断。“云墨色”开启下文,说明乌云密集,大雨马上就要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既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心情的映照。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四句写的是室内的情景,倾盆的秋雨从破败的屋顶坠入屋内,床上的被褥用了多年,又旧又破,凉如冰冷似铁,根本不能御寒,儿子睡相可恶,把这布衾踢踹得更破了。“娇儿恶卧”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睡相可憎,另一方面是因为薄被不能御寒,屋内又阴雨连连,孩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此时此刻,漏雨已经把床头完全打湿,连一点干燥的地方都没有了,连成一串的雨点没完没了地落下来。在这样的夜晚,连孩子都睡不安稳,作者更是如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晚上总是睡不安稳,这个屋漏床湿的漫漫长夜,又该怎么熬到天明呢? 诗人所企盼的长夜之“彻”,恐怕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亮,更是国家时局、人民命运的天亮。

余下诗句是全诗的第三段。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指出了这一段之妙:“若再加叹息,不成文矣,妙竟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天下人的不幸,并发出甘愿以自己之身救广大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热情呼吁,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茅屋为风所破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