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指的是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分别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原文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乌衣巷》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
“昔人”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胡马”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其中以匈奴为主。出自王昌龄《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重登云台山》古诗赏析: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云台山的热爱与赞美,诗人再次登上云台山,看到的景色美不胜收,宛如仙境;第一次结盟能够修行的喜悦...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是清朝的一代贤臣张英写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