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炙皆为人所喜好,后以脍炙人口形容为人赞赏的诗文,或流行一时的事物。
脍炙人口出自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成语脍炙人口中的“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脍炙人口通常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
我们经常形容哪些文章流传广泛、知道的人多就用脍炙人口这个词,它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又出自哪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脍炙人口意思是: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脍炙人口的近义词有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接下来分享脍炙人口的意思和故事,供参考。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接下来分享成语脍炙人口的意思和造句。
孔乙己是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在书中,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穷,还窃书,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窃,”被人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