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囊萤映雪
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人,从小好学,不知疲倦,但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可以晚上读书。为此,他只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夏夜里,他正在院子里背诵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地发出亮光,在黑暗中显得比较耀眼。于是他想,如果把很多的萤火虫聚集在一起,不就成为发光的一盏灯了吗,他去找了一只白色的绢布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吊起来,做成了一盏灯。虽然光不怎么明亮,但是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从此以后,晚上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大官。
和车胤同一朝代的孙康,也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家里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所以只好早早睡觉。他觉得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非常可惜。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惊醒,发现窗缝里透进来一丝丝光亮。原来是外面下雪了,雪映照出来的光,他觉得可以利用雪光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拿着书,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从此以后,每当有下雪的晚上,他就抓住这个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成为饱学之士。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人叫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一次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匡衡凿壁借光故事讲的是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接下来分享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及道理,供参考。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讲的是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接下来分享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接下来分享凿壁借光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讲的是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接下来分享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和主人公简介。
孔乙己是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在书中,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穷,还窃书,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窃,”被人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