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科举制度介绍 科举制度的意义

2024-10-13 13:45:11文/勾子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介绍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制度介绍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3-94])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弊端

‌禁锢思想‌:科举制度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内容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传播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思想而除去不利于统治的内容,考生不能自由发挥,逐渐丧失思想和进取意识。

‌阻碍科技和文艺发展‌:知识分子集中精力放在科举考试上,严重脱离实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对于自然及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

‌导致官场腐败‌:师门关系盛行,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科举考试也腐败,庶族阶层的仕途渺茫。

‌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书院由独立的组织逐渐依附科举,科举考什么内容、如何考都会影响到书院。

‌考试并非完全公平‌:科举考试逐渐腐败,许多优秀的人才尚未被发掘,贫苦人家没有钱参与科举考试,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