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通过描写唐代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经过战争导致的极度破乱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兴亡的担忧,表达了心中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
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
"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
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
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是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书画特臻其妙,有“诗佛”和“...
青莲居士指的是李白。据记载,李白的少年时期居住在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古人以地名为号,因此李白叫青莲居士。另一种说法是青莲在佛教里是清净无染的存...
梅妻鹤子说的是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
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的诗人是宋代林逋。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因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
盛唐边塞诗人代表人物: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诗狂是指诗人贺知章。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个性豪迈不羁,不拘小节,诗歌风格旷放,再加上他晚年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因此被后人称为诗狂。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作的《秋字》。韩愈(768--824)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
梅妻鹤子的诗人是指林逋。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