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夜书所见描写了什么 作者是谁

2024-08-03 16:29:45文/董玉莹

《夜书所见》描写了秋风瑟瑟,梧叶飘飞的凄凉的秋天之景以及儿童夜捉蟋蟀的喜悦之景,抒发了诗人客居异地,孤寂无奈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描写了什么 作者是谁

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并借此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夜书所见》是宋代叶绍翁的诗作,全诗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本诗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赏析

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梧桐叶在秋风中飘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同时,诗人通过“江上秋风”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次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描写了儿童在深夜挑灯捉蟋蟀的情景。这一描写不仅反衬出诗人自己的悲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一描写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静态的秋夜和动态的儿童活动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整首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将悲情与乐景相互映衬,充分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和思念故乡及亲人之情。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夜书所见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市)人。是南宋中期的著名文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历任地方官吏,终因触犯秦桧而被贬。在文学创作上,以诗歌和散文见长,尤以咏史诗最为脍炙人口。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和地方特色。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叶绍翁的生平事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祖籍龙泉,为北宋时期“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后裔,书香门第出身;

2. 南宋中期登上政治舞台,起初受到皇帝重用,历任地方官员,如徽州通判等职位;

3. 后来因为触犯当权者秦桧而被贬,仕途受挫;

4. 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治理政务,颇有政绩;

5.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留存于世的作品有《靖逸小集》、《朝野遗记》等文集,其中尤以诗歌作品脍炙人口。

总之,叶绍翁作为一名南宋中期的文人墨客,虽然遭贬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