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水调歌头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2024-06-22 20:31:32文/董玉莹

《水调歌头》是一首千古名词,至今仍被传唱不衰。这首词由宋代文学大家苏轼所作,共有五十四句,分为十二章。它被誉为“千古绝唱”,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

水调歌头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水调歌头的写作手法

《水调歌头》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用酒为题材:

诗人通过对酒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消极的一面。

艺术性的意象:

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塑造出了醉生梦死的境界。

哲理思考: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渺小。

富有文化意义:

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简练的语言:

诗中使用了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悟。

《水调歌头》鉴赏

首先,苏轼的标题“水调歌头”本身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表现手法。在古代传统文学中,大多数作品都用的是严肃的文言语言,但苏轼却用更贴近百姓口语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词中不少地方都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塑造出一幅美景。例如,“东篱菊已黄,西园梨将熟。南陌懒来徐,十里旧街草;北窗疏影晚,南浦断虹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画面所描绘的景象,既生动接地气又富有诗意,让读者可以在词中形象地感受到他的情感。

此外,苏轼运用了和谐的意象,把内心的不安和困难都化解成了美好和和谐的景象,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词时,感受到宽广的情感空间。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词表现出的是画面的对比。作者与敬亭山相遇相望,像在空灵的氛围里闲聊,感受到生活的宁静和和谐。

最后,苏轼借重自己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的痛苦和心路历程表达出来。他所经历的对人生的悲苦和对生命的沉思,让他的词更具有生命的厚度。他在疾病和辞官之后,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也领悟到了人生在智慧与豁达中的美。他的生命磨难与他对生命的领悟,成就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词作。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

《水调歌头》原文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水调歌头》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