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的下场

2024-06-22 18:24:30文/董玉莹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的下场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制度创新:商鞅变法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推行郡县制度,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政务,建立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实行均田制来调整土地分配等。这些制度创新使得秦国的统治更加集中有效,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2.科学治国:商鞅变法强调科学治国的理念,注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以理性和效率为原则。他在改革军制时,提倡以军功为职位晋升的标准,倡导用人唯才,使军队更加强大。在经济改革方面,商鞅推行了市场主导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贸易活动,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统一思想: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法家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思想观念进行了统一。他通过大力宣传法家思想,使人们对于改革的理念有了一致的认同,形成了团结的力量。这种思想上的统一为变法的顺利进行提供 了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

4.强势统治: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统治者秦孝公在位,他具备强大的权力和决策能力。秦孝公对于商鞅的改革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并且以强势的手段来推行这些改革。他通过威信和武力的手段,确保了变法的顺利进行,并打破了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的下场是什么

商鞅是在奸臣诬告谋反后,战败而死的。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后,商鞅投奔秦国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

商鞅的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姓姬,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推行法家思想,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使秦国迅速成为当时最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在变法初期,因为担心民众不信任,商鞅在都城(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南门放了一根长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先秦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此举取得了民众的信任,于是,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在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在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秦王赐予他十五邑,号商君,故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