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遵义中考 > 遵义中考试题 > 遵义语文试题 > 正文

2018遵义市中考语文压轴真题【精编Word版可下载】

2018-04-01 15:01:36文/张雪娇

2018遵义市中考语文压轴真题【精编Word版可下载】

注意:由于格式问题,部分试题考生在预览时会出现乱码情况,如有此现象发生,请点击全屏查看。

说明: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汉字积累——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差别        B.  偏差      C. 阴差阳错         D. 差不多

2.词语积累——下列词语中全是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组是(   )(3分)

  A.温文尔雅   虎视眈眈   引人入胜  B.风度翩翩   苍颜白发   老态龙钟

  C.销声匿迹   彬彬有礼   衣衫褴褛  D.花枝招展   笑容可掬   喋喋不休

3、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秋水》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B.《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

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扁鹊见蔡桓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它告诫我们: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D.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叙事散文,他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

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他在农村_____了他的童年。

②为了打探敌人的消息,她_____成一个阔太太。

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________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④这个地区科技事业发达,教育成果________。

A.度过  化妆  确定  显著     B.渡过  化妆  确立  明显

C.度过  化装  确立  显著     D.渡过  化装  确定  明显

6、下列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是      (   )

A、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我相信鬼话。

B、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鸟语花香是语言。

C、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的奔流。

——潮水奔流

D、远处的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

——钟声惊醒了。

7.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8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2)我欲乘风归去,

                       ,              。

(3)、《<论语:>六则》中表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

(5)、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              。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

 

(7)、它的皮光滑而有                     ,                      。

(8)、李商隐的《无题》中,两个有情人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名句是:

                           ,                     。

8. 篇段积累——默写默写晏殊的《浣溪沙》(4分)

                          ,                        。                 ?

                            ,                  。                      。                        

二、阅读

骄傲的红薯

⑴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飘忽不定。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⑵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⑶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⑷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⑸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⑹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⑺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⑻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⑼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⑽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⑾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⑿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⒀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⒁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⒂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⒃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⒄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4分)                                                                                                                                                         

2.第⑷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每小题2分,共4分)

(1)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抱着那个保温桶。                                                        

(2)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往这边看。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骄傲的红薯”的含义。(4分)                                                                        

(二)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估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 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和乡村夜晚的_________,抒发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4分)

2、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的句式写一个句子。(3 分)

仿写:                                                                     

3、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3)段画线句在写法上的妙处。(4分)

答:                                                                                                                                                

4、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答:                                                                      

3、  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

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不见水端         ②百川灌河       ③少仲尼之闻          ④则殆矣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由这篇短文联系自身,谈谈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4分)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朝代)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本诗中的名句是

                                                      。(2分

(2)、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在“主题探究学习:神话“综合性学习中,班级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结合这次活动,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请为本次活动拟定一个主题。(2分)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两个中国神话名称。(2分)                                                                      

现在,有的神话故事已经演绎成了成语,请举出两例,并解释其意义(不能与2题重复)。(1+2)*2=6分

四、作文(55+5分)

题目:考验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不少于600字。

 

 

 

 

 

 

 

 

 

 

 

 

 

 

 

 

 

 

 

 

 

 

 

 

 

 

 

 

 

 

 

 

 

 

 

 

 

 

 

 

 

 

 

 

 

 

 

 

 

 

 

 

 

 

 

 

 

 

 

 

 

 

 

 

 

 

 

 

 

 

 

 

 

 

 

 

 

 

 

 

 

 

 

 

 

 

 

 

 

 

 

 

 

 

 

 

 

 

 

 

 

 

 

 

 

 

 

 

 

 

 

 

 

 

 

 

 

 

 

 

 

 

 

 

 

 

 

 

 

 

 

 

 

 

 

 

 

 

 

 

 

 

 

 

 

 

 

 

 

 

 

 

 

 

 

 

 

 

 

 

 

 

 

 

 

 

 

 

 

 

 

 

 

 

 

 

 

 

 

 

 

 

 

 

 

 

 

 

 

 

 

 

 

 

 

 

 

 

 

 

 

 

 

 

 

 

 

 

 

 

 

 

 

 

 

 

 

 

 

 

 

 

 

 

 

 

 

 

 

 

 

 

 

 

 

 

 

 

 

 

 

 

 

 

 

 

 

 

 

 

 

 

 

 

 

 

 

 

 

 

 

 

 

 

 

 

 

 

 

 

 

 

 

 

 

 

 

 

 

 

 

 

 

 

 

 

 

 

 

 

 

 

 

 

 

 

 

 

 

 

 

 

 

 

 

 

 

 

 

 

 

 

 

 

 

 

 

 

 

 

 

 

 

 

 

 

 

 

 

 

 

 

 

 

 

 

 

 

 

 

 

 

 

 

 

 

 

 

 

 

 

 

 

 

 

 

 

 

 

 

 

 

 

 

 

 

 

 

 

 

 

 

 

 

 

 

 

 

 

 

 

 

 

 

 

 

 

 

 

 

 

 

 

 

 

 

 

 

 

 

 

 

 

 

 

 

 

 

 

 

 

 

 

 

 

 

 

 

 

 

 

 

 

 

 

 

 

 

 

 

 

 

 

 

 

 

 

 

 

 

 

 

 

 

 

 

 

 

 

 

 

 

 

 

 

 

 

 

 

 

 

 

 

 

 

 

 

 

 

 

 

 

 

 

 

 

 

 

 

 

 

 

 

 

 

 

 

 

 

 

 

 

 

 

 

 

 

 

 

 

 

 

 

 

 

 

 

 

 

 

 

 

 

 

 

 

 

 

 

 

 

 

 

 

 

 

 

 

 

 

 

 

 

 

 

 

 

 

 

 

 

 

 

 

 

 

 

 

 

 

 

 

 

 

 

 

 

 

 

 

 

 

 

 

 

 

 

 

 

 

 

 

 

 

 

 

 

 

 

 

 

 

 

 

 

 

 

 

 

 

 

 

 

 

 

 

 

 

 

 

 

 

 

 

 

 

 

 

 

 

 

 

 

 

 

 

 

 

 

 

 

 

 

 

 

 

 

 

 

 

 

 

 

 

 

 

 

 

 

 

 

 

 

 

 

 

 

 

 

 

 

 

 

 

 

 

 

 

 

 

 

 

 

 

 

 

 

 

 

 

 

 

 

 

 

 

 

 

 

 

 

 

 

 

 

 

 

 

 

 

 

 

 

 

 

 

 

 

 

 

 

 

 

 

 

 

 

 

 

 

 

 

 

 

 

 

 

 

 

 

 

 

 

 

 

 

 

 

 

 

 

 

 

 

 

 

 

 

 

 

 

 

 

 

 

 

 

 

 

 

 

 

 

 

 

 

 

 

 

 

 

 

 

 

 

 

 

 

 

 

 

 

 

 

 

 

 

 

 

 

 

 

 

 

 

 

 

 

 

 

 

 

 

 

 

 

 

 

 

 

 

 

 

 

 

 

 

 

 

 

 

 

 

 

 

 

 

 

 

 

 

 

 

 

 

 

 

 

 

 

 

 

 

 

 

 

 

 

 

 

 

 

 

 

 

 

 

 

 

 

 

 

 

 

 

 

 

 

 

 

 

 

 

 

 

 

 

 

 

 

 

 

 

 

 

 

 

 

 

 

 

 

 

 

 

 

 

 

 

 

 

 

 

 

 

 

 

 

 

 

 

 

 

 

 

 

 

 

 

 

 

 

 

 

 

 

 

 

 

 

 

 

 

 

 

 

 

 

 

 

 

 

 

 

 

 

 

 

 

 

 

 

 

 

 

 

 

 

 

 

 

 

 

 

 

 

 

 

 

 

 

 

 

 

 

 

 

 

 

 

 

 

 

 

 

 

 

 

 

 

 

 

 

 

 

 

查看更多【遵义语文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