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介绍

2022-09-02 10:51:07文/勾子木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介绍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一说与孔子同时,一说晚于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