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德阳中考 > 德阳中考试题 > 德阳政治试题 > 正文

2018德阳市中考政治模拟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2017-12-29 17:02:39文/赵妍妍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德阳市中考政治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

A.超过发达国家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C.改革开放与闭关自守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60年前,中国人民从政治上站了起来;60年后,我们已从经济上真正站了起来。”从经济上真正站了起来,指的是(  )

A.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

B.我国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跨越

C.我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D.我国已为发达国家

4.(德阳市中考政治)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是(  )

①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②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③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④城乡居民拥有的通讯工具比原来明显增多了。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  )提出来的。

A.胡锦涛              B.邓小平              C.毛泽东              D.江泽民

6.一个富裕的庄稼汉在去世前把孩子叫到自己跟前,说:“你们千万不要卖掉家产和土地,那是祖辈留下来的,地里埋着财宝。我不知道确切的位置,你们只要发奋挖掘,就一定能找到。秋收后你就去翻地,每个地方都别落下。”父亲说完便去世了。孩子们根据遗嘱把地翻了个遍。一年过去了,财宝没有找到,地里的收成却比往年好得多。这个故事说明(  )

①要想获得,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

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

④辛勤劳动就一定能发财致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俗话说:“口袋丰,不如脑袋丰”、“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说明(  )

①智慧创造财富    ②勤劳创造财富      ③科技创造财富    ④金钱创造财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  )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在我国现阶段,参与了分配的生产要素有(  )

①劳动  ②资本  ③技术  ④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可以不择一切手段获得财富

B.富有是每个人的愿望,人们应当寻找暴富的方法

C.财富的取得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

D.只有劳动收入才是合法的

12.我国税收的特征是(  )

①规定性 ②强制性 ③无偿性 ④固定性 ⑤免费性。

A.(德阳市中考政治)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3.吴某在路上拾得一个钱包,内有现金数万,喜不自禁,占为己有。失主知道后请求归还,但吴某拒不交还,于是失主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吴某交还全部款项,并承担诉讼费用。这个案例说明(  )

①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②不是自己的合法所得,就不能占为己有

③取得不当的利,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人

④任何人不得将他的遗失物非法占为己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财富的获得与支配不能没有“法”与“义”的参与,对法与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

②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

③法与义相互排斥

④法与义同源共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之所以要提倡“富而思进”,是因为(  )

①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②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向前迈进,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永立潮头,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③当前社会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④“小富即安”即是不思进取的行为,又是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获得财富有多种办法和途径,下列属于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获得财富的是:(  )

①上班获得工资

②写文章挣稿费

③赌博的盈利

④搞发明获得收益

⑤官员收受贿赂。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7.最近,小明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经常听到弱势群体等词语,他不知道弱势群体指哪些人,请你告诉他(  )

①居住在农村的人 ②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③残疾人 ④遭遇灾祸的人 ⑤农村贫困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18.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是(  )

A.政治权利的平等              B.生命的平等

C.人格的平等              D.经济权利的平等

19.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①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

②劳动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

③缺乏医疗保障,就医困难

④离开户口所在地子女无法接受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下列行为中,属于的平等的是(  )

A.刁某通过送礼给领导,谋取了好的工作岗位

B.工商管理人员李某放纵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

C.王某处理事情时袒护他的亲戚

D.班干部选举中,根据选票多少来确定班长

21.四川大学一毕业生蒋某,因中国银行成都分行在招聘中限制身高,以侵犯其宪法赋予的平等权为由提起诉讼,迫使招聘单位取消该限制。此案例说明(  )

①公民享有平等权

②平等权的获得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③平等权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

④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无条件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2.据调查,中国居民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仍然过大。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扩大,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对此,我们应该(  )

A.坚持平均主义的原则

B.尊重差异,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

C.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

D.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分配制度

23.在学校,有的同学由于家庭比较富裕,有的比较擅长体育和音乐,有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由此鄙视其他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是因为(  )

①世界上只有人格尊严最重要                ②金钱、地位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

③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 到充分的尊重  ④人格尊严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4.平等体现在(  )

A.各种权利一模一样

B.利益完全平均,没有任何差异

C.等贵贱,均贫富

D.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

25.重庆市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专门颁发了文件并制定了相关措施。这表明重庆市政府(  )

①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②关心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

③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

④把发展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发扬相互关爱、热情奉献的精神。下列语句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

②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③凡事低头人前过,不惹半点事非来

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德阳市中考政治)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  )

A.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B.因为他们与自己无关,可以任其发展

C.我们自己就是弱势群体,根本无法帮助别人

D.帮助他们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与我们无关

28.下列对扶贫开发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扶贫以实现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

②我国的扶贫开发成功的解决了贫困问题

③我国的扶贫成就,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④经过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9.“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古语告诉我们

①爱,不仅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分享

②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③爱是一种纯粹的付出

④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党和政府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

①实行平均分配  ②维护社会公平  ③坚持以人为本  ④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2005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灾害。小明看了新闻后,感触很深,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小明自觉承担了(  )

A.信守承诺的责任              B.遵守国家法律的责任

C.帮助弱势群体的责任              D.捍卫国家荣誉的责任

32.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为弱势群体做的是(  )

①学会尊重  ②学会关心  ③学会宽容  ④学会帮助  ⑤学会理解  ⑥学会敷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二、答题卷

33.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4.请你至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平等的理解。

35.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有一连串有关“消除贫困”的关键词: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专家指出:“全面小康”不仅意味着中国要把蛋糕做得更大,而且要“切”得更加公平,以更好地惠及十几亿人口。这就要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国家为什么要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至少4点)

(3)为了使蛋糕“切”得更加公平,国家能做些什么?(至少4点)

 

德阳市中考政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  )

A.超过发达国家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考点】我国目前的小康现状.

【分析】本题考查全面小康建设.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不符合教材观点;B排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到2050年左右实现的目标,D排除.故选C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C.改革开放与闭关自守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正确;ABC排除.故选D

 

3.“60年前,中国人民从政治上站了起来;60年后,我们已从经济上真正站了起来。”从经济上真正站了起来,指的是(  )

A.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

B.我国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跨越

C.我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D.我国已为发达国家

【考点】我国目前的小康现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小康建设.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干材料,辨析题肢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解答】我们已从经济上真正站了起来,指的是我国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到2050年左右,C排除;D错误,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故选A

 

4.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是(  )

①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②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③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

④城乡居民拥有的通讯工具比原来明显增多了。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考点】变化中的经济生活.

【分析】此题要在掌握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等知识的基础上,依据课本和材料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觉得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很贴近,大大提高了认知水平.本题也要求学生对我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其中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而②选项是错误的观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没有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排除.

故选D.

 

5.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  )提出来的。

A.胡锦涛              B.邓小平              C.毛泽东              D.江泽民

【考点】时事政治.

【分析】题目考查的是时事政治.

【解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故选B.

 

6.一个富裕的庄稼汉在去世前把孩子叫到自己跟前,说:“你们千万不要卖掉家产和土地,那是祖辈留下来的,地里埋着财宝。我不知道确切的位置,你们只要发奋挖掘,就一定能找到。秋收后你就去翻地,每个地方都别落下。”父亲说完便去世了。孩子们根据遗嘱把地翻了个遍。一年过去了,财宝没有找到,地里的收成却比往年好得多。这个故事说明(  )

①要想获得,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

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

④辛勤劳动就一定能发财致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劳动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解答】材料中富裕的庄稼汉的故事,主要告诉人们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世界,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要想获得财富,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辛勤劳动是致富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辛勤劳动不一定能发财致富,④观点错误,不选.

故选A.

 

7.俗话说:“口袋丰,不如脑袋丰”、“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说明(  )

①智慧创造财富    ②勤劳创造财富      ③科技创造财富    ④金钱创造财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考点】创造财富的源泉.

【分析】本题属于“切好蛋糕,共同富裕”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分配制度的内容意义,要诚实劳动,合法致富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口袋丰,不如脑袋丰”、“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说明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创造出无限的财富,所以①智慧创造财富和③科技创造财富的说法是正确的,②勤劳创造财富的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提干的要求,应排除;④金钱创造财富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

故选C.

 

8.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  )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科学发展观;我国的分配制度.

【分析】本题要在掌握分配制度的内容意义,要诚实劳动,合法致富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立识记能力.根据教材知识,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同步和同等富裕,所以排除②.

故选C.

 

9.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符合题意;AC不完整确切,排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B排除.故选D

 

10.在我国现阶段,参与了分配的生产要素有(  )

①劳动  ②资本  ③技术  ④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德阳市中考政治)我国的分配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可以不择一切手段获得财富

B.富有是每个人的愿望,人们应当寻找暴富的方法

C.财富的取得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

D.只有劳动收入才是合法的

【考点】合法致富.

【分析】本题要在掌握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私有财产权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强调的是“取之有道”,是指用正当、正确的途径和方式,要合理合法,只要是合法的,无论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都应受到保护,所依据此正确答案选C.AB都是错误的取财的方法;D选项是片面的观点,排除.

故选C.

 

12.我国税收的特征是(  )

①规定性 ②强制性 ③无偿性 ④固定性 ⑤免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考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分析】本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纳税是公民义务;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固定性

【解答】我国税收的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与题干无关,⑤属于义务教育的特点;含有①⑤的项ABD被排除;故选C

 

13.吴某在路上拾得一个钱包,内有现金数万,喜不自禁,占为己有。失主知道后请求归还,但吴某拒不交还,于是失主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吴某交还全部款项,并承担诉讼费用。这个案例说明(  )

①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②不是自己的合法所得,就不能占为己有

③取得不当的利,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人

④任何人不得将他的遗失物非法占为己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遵守社会公德.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解答】由题干我们可以知道,吴某拾得钱包,便想据为己有,这是见利忘义的行为,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因此见利忘义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因此①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说法是正确的.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占为己有,否则情节严重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任何人不得将他的遗失物非法占为己有,因此上面的说法四个选项都正确的.

故选D.

 

14.财富的获得与支配不能没有“法”与“义”的参与,对法与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

②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

③法与义相互排斥

④法与义同源共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分析】该题考查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

【解答】该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分析四个选项,③是错误的;法与义相互排斥是错误的,和律就词义来看,皆有公平、正义、统一的行为准则这个含义,所以法本身就含有正义的意思.正义与法的关系体现在正义对法有评价作用以及对法律进化的有强大推动力,其次法律对正义具有实现作用,表现在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故二者不是排斥的关系;故需要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选D.

 

15.之所以要提倡“富而思进”,是因为(  )

①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②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向前迈进,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永立潮头,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③当前社会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④“小富即安”即是不思进取的行为,又是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延伸生命的价值.

【分析】题目考查的是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解答】“富而思进”启示我们要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这有助于解决社会上“小富即安”的不思进取的思想.选项④错误,“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是违法犯罪行为.故选A.

 

16.获得财富有多种办法和途径,下列属于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获得财富的是:(  )

①上班获得工资

②写文章挣稿费

③赌博的盈利

④搞发明获得收益

⑤官员收受贿赂。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合法致富.

【分析】本题考查合法致富.我国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解答】上班获得工资、写文章挣稿费 、搞发明获得收益都是通过合法手段和途径获得的财富,①②④符合题意;赌博盈利和官员收受贿赂是违法行为,③⑤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德阳市中考政治)最近,小明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经常听到弱势群体等词语,他不知道弱势群体指哪些人,请你告诉他(  )

①居住在农村的人 ②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③残疾人 ④遭遇灾祸的人 ⑤农村贫困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关心弱势群体.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公平正义.依据教材知识,辨析题肢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解答】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遭遇灾祸的人和农村贫困人口,属于弱势群体,②③④⑤正确;居住在农村的人以地域划分不科学,不正确.故选B

 

18.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是(  )

A.政治权利的平等              B.生命的平等

C.人格的平等              D.经济权利的平等

【考点】生命健康权.

【分析】本题考查平等尊重你我他;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平等待人.

【解答】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是生命的平等,其他的平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B是正确的.故选B.

 

19.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①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

②劳动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

③缺乏医疗保障,就医困难

④离开户口所在地子女无法接受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社会保障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据教材知识,辨析题肢选项,作出正确选择.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主要困难是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医疗保障,就医困难,离开户口所在地子女无法接受义务教育,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20.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下列行为中,属于的平等的是(  )

A.刁某通过送礼给领导,谋取了好的工作岗位

B.工商管理人员李某放纵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

C.王某处理事情时袒护他的亲戚

D.班干部选举中,根据选票多少来确定班长

【考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该题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答】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班干部选举中,根据选票多少来确定班长体现平等的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以D符合题意;ABC都是待人不平等,故选D

 

21.(德阳市中考政治)四川大学一毕业生蒋某,因中国银行成都分行在招聘中限制身高,以侵犯其宪法赋予的平等权为由提起诉讼,迫使招聘单位取消该限制。此案例说明(  )

①公民享有平等权

②平等权的获得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③平等权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

④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无条件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分析】本题考查公民的平等权.平等权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解答】题干材料生蒋某依法维权的事例说明了公民享有平等权,平等权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依法维权,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必须遵守法律规定.故选A

 

22.据调查,中国居民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仍然过大。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扩大,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对此,我们应该(  )

A.坚持平均主义的原则

B.尊重差异,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

C.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

D.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分配制度

【考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需要在掌握分配制度的内容意义,公平的含义、表现、要诚实劳动,合法致富等相关知识.

【解答】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产生社会矛盾.政府要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以C符合题意.A平均主义的原则是错误的;B与题干无关,D答题太绝对, 故选C.

 

23.在学校,有的同学由于家庭比较富裕,有的比较擅长体育和音乐,有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由此鄙视其他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是因为(  )

①世界上只有人格尊严最重要                ②金钱、地位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

③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 到充分的尊重  ④人格尊严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人格尊严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格尊严权这一知识点,要明确每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保护.

【解答】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不受侵犯,明确人格尊严的重要,因此要学会积极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所以②③④说法正确,①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故选B.

 

24.平等体现在(  )

A.各种权利一模一样

B.利益完全平均,没有任何差异

C.等贵贱,均贫富

D.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

【考点】平等待人;人生而平等.

【分析】本题考察了有关平等待人的内容,平等待人是交往的重要原则,

【解答】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选项ABC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不能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5.重庆市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专门颁发了文件并制定了相关措施。这表明重庆市政府(  )

①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②关心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

③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

④把发展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教育的公平.

【分析】本题要在掌握公平的涵义、维护公平的意义,国家为维护公平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少年要维护公平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重庆市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专门颁发了文件并制定了相关措施,可以看出重庆市政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关心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所以排除④.

故选A.

 

26.(德阳市中考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发扬相互关爱、热情奉献的精神。下列语句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

②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③凡事低头人前过,不惹半点事非来

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构建和谐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解答】“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精神,①②④符合题意;“凡事低头人前过,不惹半点事非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讲是非善恶的表现,③排除.故选C

 

27.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  )

A.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B.因为他们与自己无关,可以任其发展

C.我们自己就是弱势群体,根本无法帮助别人

D.帮助他们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与我们无关

【考点】关心弱势群体.

【分析】本题考查关心弱势群体.本题考查关心弱势群体.公民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活动,自觉关心弱势群体.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公民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活动,自觉关心弱势群体,要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A符合题意;BCD说法错误,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故选A

 

28.下列对扶贫开发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扶贫以实现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

②我国的扶贫开发成功的解决了贫困问题

③我国的扶贫成就,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④经过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社会保障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扶贫工作.党和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党和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经过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我国的扶贫成就,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③④正确;我国的扶贫以帮助弱势群体脱贫为主要目标,①错误;②说法不符合事实.故选D

 

29.“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古语告诉我们

①爱,不仅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分享

②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③爱是一种纯粹的付出

④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分析】题考查的是怎样认识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承担责任需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能回事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甚至还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但也会有所收获.

【解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说明了承担责任能促进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有利于创建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选项③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故选C.

 

30.党和政府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

①实行平均分配  ②维护社会公平  ③坚持以人为本  ④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和谐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解答】①项,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不实行平均分配.故错误.

②项,党和政府的目标是让全体人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了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故正确.

③项,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党和政府的目标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故正确.

④项,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故正确.

综上所述,因为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B.

 

31.(德阳市中考政治)2005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灾害。小明看了新闻后,感触很深,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小明自觉承担了(  )

A.信守承诺的责任              B.遵守国家法律的责任

C.帮助弱势群体的责任              D.捍卫国家荣誉的责任

【考点】关心弱势群体.

【分析】本题考查了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而他们处于较贫困状态.比如工人、农民,农民工,残疾人.

【解答】四川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灾害,小明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这是关爱他人的体现,受灾的群众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小明承担了帮助弱势群体的责任,答案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2.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为弱势群体做的是(  )

①学会尊重  ②学会关心  ③学会宽容  ④学会帮助  ⑤学会理解  ⑥学会敷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考点】关心弱势群体.

【分析】本题属于“我们向往公平”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公平的涵义、维护公平的意义,国家为维护公平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少年要维护公平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是基础知识题,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为弱势群体做的是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理解,所以①②③④⑤是正确的选项,而敷衍是错误的,所以排除含有⑥的选项ABD.

故选C.

 

二、答题卷

33.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考点】阐述见解题;我国目前的小康现状;全面小康社会.

【分析】该题考查我国目前小康的现状以及共同富裕的原则;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解答】依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特点: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34.请你至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平等的理解。

【考点】阐述见解题;平等待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平等的理解.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解答】本题是基础知识题,是对于平等的理解,要求是“五个方面”,因此围绕平等,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体现为人格的平等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平等总是相对的,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等等,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体现为人格的平等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②平等不等于平均;③平等总是相对的,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④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⑤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⑥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⑦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⑧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⑨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⑩平等和效率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35(德阳市中考政治)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有一连串有关“消除贫困”的关键词: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专家指出:“全面小康”不仅意味着中国要把蛋糕做得更大,而且要“切”得更加公平,以更好地惠及十几亿人口。这就要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国家为什么要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至少4点)

(3)为了使蛋糕“切”得更加公平,国家能做些什么?(至少4点)

【考点】材料分析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

【分析】本题属于“我们向往公平”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掌握公平的涵义、维护公平的意义,国家为维护公平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少年要维护公平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重视农村发展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东部与西部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说明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2)本题分两方面,首先指出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其次指出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或意义.

(3)这道题实际是让我们指出缩小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哪些,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比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扶贫开发、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等.

故答案为:

(1)国家关注弱势群体,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2)①这是由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⑤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言之有理,回答4点即可,每点,共4分)

(3)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④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

⑤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项目;

⑥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⑦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言之有理,回答4点即可)

查看更多【德阳政治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