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邢台中考 > 邢台中考试题 > 邢台物理试题 > 正文

2018邢台市中考物理压轴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2017-12-13 13:41:33文/赵妍妍

 

由于格式问题此试题可能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邢台市中考物理压轴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1dm的是(  )

A.乒乓球的直径              B.成人拳头的宽度

C.火柴盒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3.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4.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果树长大              B.糖溶于水中不见了

C.细菌繁殖              D.夜晚天空中的流星

 

5.(邢台中考物理)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

A.25.44cm              B.25.45cm              C.25.46cm              D.25.47cm

 

7.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  )

A.等于4m              B.大于4m              C.小于4m              D.以上均有可能

 

9.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D.测量时的错误就产误差

 

10.甲乙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总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现让甲后退起跑线10m,乙仍在起点同时进行赛跑,则(  )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甲先到终点

C.乙先到终点              D.无法确定

 

1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200mm=200×m=0.02m              B.200mm=200mm×m=0.02m

C.200mm=200mm×=0.02m              D.200mm=200×=0.02m

 

12.集慧中学校门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2:1,通过的路程这比3:2,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

A.3:1              B.3:4              C.6:1              D.5:3

 

13(邢台中考物理).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如果测量的运动时间比其真实值偏大,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如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由图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15.图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则图中能相应表示出该物体运动的s﹣t图象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

16.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08km/h=      m/s       20m/s=      km/h

(2)9×104m=      km=      um

(3)2h=      min=      s.

 

17.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如图所示,

(1)两运动员中,      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通过的      较大.

(2)若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m/s.

 

18.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km/h,读作:      ,物理意义是指      .

 

19.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

 

20.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      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      的.

 

21.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3,则速度之比是      .

 

22.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      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      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      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为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      的.

 

23.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行驶.

 

24.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张三的身高172      

(2)小树的高度为0.83      

(3)课桌的高度约为8.54      

(4)一枚壹分硬币的厚度约1      .

 

25.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描述汽车的运动是以      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      作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相比较,      车开得快.

 

2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cm.

 

 

三、实验题

27.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      和      ;

(2)实验原理是      ;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28.小明在利用如图所示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填空;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有      、      

实验次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cm

t1=2.6s

V1=28.85cm/s

2

S2=75cm

t2=2.5s

V2=       cm/s

3

S3=75cm

t3=2.4s

V3=       cm/s

v=       cm/s

多次测量的目的      

 

 

四、计算题

29.(邢台中考物理)夏令营期间集慧学生到万岁山游玩,从学校距万岁山有15km,出学校后中途等红用10分钟,从学校出发0.5小时后到达万岁山,求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平均速度?

 

30.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第一个100m用了20s,通过第二个100m用了10s,求汽车在第一个100m内和第二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大?汽车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邢台中考物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1dm的是(  )

A.乒乓球的直径              B.成人拳头的宽度

C.火柴盒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在4cm=0.4dm左右.不符合题意;

B、成人拳头的宽度约为10cm=1dm左右.符合题意;

C、火柴盒的长度约为5cm=0.5dm左右.不符合题意;

D、暖水瓶的高度在40cm=4dm左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分子的直径在0.1nm左右,地球的半径在6400km左右.等等.

 

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v﹣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结合图象进行选择.

【解答】解:A、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C、图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D、图象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在v﹣t图象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的测量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在记录结果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每一次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

①1.5m最后一位的单位是分米,是估读出来的,说明它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

②23.0mm小数点后只有一位,是估读出来的,说明它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③4.8cm小数点后的“8”是估读值,它的单位是毫米,说明它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④0.72dm小数点后的“7”的单位是厘米,说明它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故选C.

【点评】因为长度测量对最后一位估读的要求,所以在已知测量结果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已知刻度尺分度值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小数的位数.

 

4.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果树长大              B.糖溶于水中不见了

C.细菌繁殖              D.夜晚天空中的流星

【考点】机械运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变化,从概念分析解答此题.

【解答】解:

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体的位置如果发生了变化,就说它做了机械运动,分子在不停运动、树木在不断生长、细菌的繁殖都不是机械运动;D中夜晚天空的流星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点评】掌握物理课中机械运动的定义,不要和生物运动、分子运动等相混淆.

 

5.(邢台中考物理)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铅球比赛要求测量的是铅球被掷出的直线距离,所以应使卷尺的刻度与铅球经过的直线距离等长.

【解答】解:刻度尺使用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沿着被测长度放”,如果卷尺拉不直,必然在一定的长度内卷缩了更多的示数,所以会使测量的结果偏大.

故选B.

【点评】弯曲的卷尺会使尺的刻度与被测长度不一致,只是要注意搞清到底是偏大还是偏小.

 

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

A.25.44cm              B.25.45cm              C.25.46cm              D.25.47cm

【考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多处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因此求出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最接近此物长.

【解答】解:此物长l==25.45cm;

故选B.

【点评】长度的测量比较准确的数值应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测量方法.

 

7.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错解分析题.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解:A、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则A选项中必须从0刻线量起;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符合读数时视线的要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线来读取数据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D、符合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的要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

 

8.(邢台中考物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  )

A.等于4m              B.大于4m              C.小于4m              D.以上均有可能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得到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已知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在前2s物体的路程.

【解答】解:物体的速度v===2m/s,

∵v=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

∴在前2s物体的路程

s′=vt′=2m/s×2s=4m.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求路程问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9.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D.测量时的错误就产误差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定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解:A、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真细致的测量也不可以避免误差,故A错误;

B、错误不是误差,错误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故B错误;

C、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故C正确;

D、测量时的错误不是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10.甲乙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总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现让甲后退起跑线10m,乙仍在起点同时进行赛跑,则(  )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甲先到终点

C.乙先到终点              D.无法确定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设甲的百米成绩为t,知道甲每次都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则甲在时间t内跑100m、乙跑90m,可求出二人的速度;

若让甲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乙仍在原起点处与甲同时起跑,因速度不变,可分别求出二人所用时间,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邢台中考物理)解: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

乙的速度为 v2==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

甲用时:

t1′===t,

乙用时:

t2′===t,

因为 t<t,

所以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甲跑100m所用时间和乙跑90m所用时间相同,然后可求出二人速度,这也是此题的突破点,再比较第2次比赛时二人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

 

1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200mm=200×m=0.02m              B.200mm=200mm×m=0.02m

C.200mm=200mm×=0.02m              D.200mm=200×=0.02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定量思想;其他综合题.

【分析】物理单位的换算,只是把单位进行换算,前面的数字是倍数.

【解答】解:A、换算过程中,进率、单位和格式均正确,故A正确;

B、换算过程中,200mm×m,得出的单位不是m,故B错误;

C、换算过程中,“200”是倍数,不应该把单位写在前面,故C错误;

D、换算过程中缺少单位,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物理上的数据包括数值和单位,数值表示倍数,物理上任何一种单位的换算,前面的倍数不进行单位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

 

12.集慧中学校门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2:1,通过的路程这比3:2,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

A.3:1              B.3:4              C.6:1              D.5:3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决有关比值问题的选择题目,首先根据比值关系设已知量,然后代入公式求解.

【解答】解: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甲、乙所用时间之比是2:1;

则v甲==,v乙===2,

则v甲:v乙=:2=3:4.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特别是选择题类型)最好根据具体关系设具体数值,这样既方便又不容易出错.

 

13.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如果测量的运动时间比其真实值偏大,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距离不变,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分析即可解答.

【解答】解:测量过程中,如果时间的测量值偏大,由公式v=得,距离不变,时间偏大,会造成平均速度偏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利用v=,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即可解答,基础题目.

 

1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如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由图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

【分析】看清纵坐标轴和横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用取值的方法或用图象倾斜度判断出甲乙谁的速度大.

【解答】解:方法一相同路程比时间

取一路程值,则有t甲>t乙,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用时多的速度小,故v甲<v乙;

故选B.

方法二相同时间比路程

取一时间值,则有s乙>s甲,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路程大多的速度大,故v甲<v乙;

故选B.

方法三根据公式v=,因纵坐标是时间,横坐标是路程,倾斜度小的速度大,得v甲<v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图象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图象题首先要看清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本题若纵坐标看成路程,会错选A;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直接算出速度进行比较.

 

15(邢台中考物理).图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则图中能相应表示出该物体运动的s﹣t图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首先分析明确物体运动图象表达的含义,知道物体的运动特点,然后对选项进行分析,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解:由图象知: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运动,所以是匀速运动.

A、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保持一定数值,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开始路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半段路程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路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且增大程度相同,也就是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符合题意;

D、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路程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最后为零,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图象的分析能力.将物理规律以图象、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填空

16.(邢台中考物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08km/h= 30 m/s       20m/s= 72 km/h

(2)9×104m= 90 km= 9×1010 um

(3)2h= 120 min= 7200 s.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定量思想;顺推法;其他综合题.

【分析】本题根据不同物理量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单位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解:

(1)因为1km/h=m/s,所以108km/h=108×m/s=30m/s;因为1m/s=3.6km/h,所以20m/s=20×3.6km/h=72km/h;

(2)因为1m=10﹣3km,所以9×104m=9×104×10﹣3km=90km;因为1m=106μm,所以9×104m=9×104×106μm=9×1010μm;

(3)因为1h=60min,所以2h=2×60min=120min;因为1h=3600s,所以2h=2×3600s=7200s.

故答案为:(1)30;72;(2)90;9×1010;(3)120;7200.

【点评】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时,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即可;同时对某些物理量的单位的由来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可借助于物理公式去理解.

 

17.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如图所示,

(1)两运动员中, 乙 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通过的 路程 较大.

(2)若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10  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用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

(2)根据v=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如图,是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乙通过的路程长,乙跑的较快,速度较大.

(2)v===10m/s.

故答案为:(1)乙;路程;(2)10.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和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基础题型.

 

18.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km/h,读作: 4千米每小时 ,物理意义是指 该同学1h通过的路程是4km .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km/h读作:千米每小时;

(2)速度值的含义:每h(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解答】解:

(1)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km/h,读作4千米每小时;

(2)某同学步行速度为4km/h,物理意义是指该同学1h通过的路程是4km.

故答案为:4千米每小时;该同学1h通过的路程是4k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读法和对速度物理意义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19.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河岸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人 为参照物.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来讲的,这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舟运动,一定选择一个和舟之间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人不觉说明人是静止的,一定选择一个和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人不觉,人和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人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河岸;人.

【点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0.(邢台中考物理)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 静止 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 运动 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要解决此题,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是静止的.此题关键是看人相对于火车和路旁的树木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所以以火车为参照物,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乘客是静止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是选定参照物后,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是一道很典型的题目.

 

21.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2:3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3,则速度之比是 3:5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两车间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1)设运动时间是t,

两车速度之比===

(2)设路程是s,

两车速度之比===

故答案为:2:3;3:5.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速度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2.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 地球 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 云 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 地球 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为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 运动 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定性思想;运动和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从早到晚不断发生改变,太阳是运动的,所以说太阳东升西落.

(2)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说明月亮是运动的,月亮和云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3)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卫星和地球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4)月球和地球同步卫星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月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的.

故答案为:地球;云;地球;运动.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选择参照物时一般选择题目中出现的物体作参照物.

 

23.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东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西 行驶.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然后再根据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因为空气流动形成风,当天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这说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东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红是向西行驶的.

故答案为:东;西.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要根据题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4.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张三的身高172 cm 

(2)小树的高度为0.83 m 

(3)课桌的高度约为8.54 dm 

(4)一枚壹分硬币的厚度约1 mm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解:

(1)常年男子的身高可以达到175cm,张三的身高与此差不多,为172cm;

(2)课桌的高度在80cm左右,小树的高度与此差不多,为83cm=0.83m;

(3)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5.4cm=8.54dm左右;

(4)10枚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cm=10mm,所以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mm.

故答案为:(1)cm;(2)m;(3)dm;(4)mm.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5.(邢台中考物理)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描述汽车的运动是以 地面 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 甲车 作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相比较, 甲 车开得快.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1)两辆汽车同向行驶,以地面为参照物,两辆汽车都是运动的;

(2)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甲车为参照物来说的;

(3)这两辆车相比较,甲车的速度大.

故答案为:地面;甲车;甲.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1mm ,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1.70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5.7cm对齐,估读为5.7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5.70cm﹣4.00cm=1.70cm.

故答案为:1mm;1.70.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三、实验题

27(邢台中考物理).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 卷尺 和 秒表 ;

(2)实验原理是 v ;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测量速度,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米尺、卷尺等,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分析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

(3)在设计表格时,要注意设计出所测的时间及所求的平均速度.注意要标注单位.

【解答】解:(1)因为要测量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3)表格中应该有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几项.其中需要分别记录在10m、20m、30m、40m处所用的时间及对应的平均速度.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1

10

 

 

20

 

 

30

 

 

40

 

 

故答案为:(1)卷尺;秒表; (2)v=;(3)如上表格所示.

【点评】注意平均速度不可以直接测量,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v=计算出速度的大小,设计表格时,注意题目中给定的路程.

 

28.小明在利用如图所示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填空;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有 路程 、 时间 

实验次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cm

t1=2.6s

V1=28.85cm/s

2

S2=75cm

t2=2.5s

V2= 30  cm/s

3

S3=75cm

t3=2.4s

V3= 31.25  cm/s

v= 30  cm/s

多次测量的目的 减小误差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实验分析法;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

(2)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3)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1)根据v=可知,实验中要测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

(2)速度v2===30cm/s;

速度v3===31.25cm/s;

全程s=s1+s2+s3=75cm+75cm+75cm=225cm,

总时间:t=t1+t2+t3=2.6s+2.5s+2.4s=7.5s,

平均速度:v==≈30cm/s.

(3)在“测平均速度”实验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路程;时间;30;31.25;30;减小误差.

【点评】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

29.夏令营期间集慧学生到万岁山游玩,从学校距万岁山有15km,出学校后中途等红用10分钟,从学校出发0.5小时后到达万岁山,求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平均速度?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学校距万岁山的路程,又知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时间,利用v=计算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平均速度:

v===30km/h.

答:从学校到达万岁山的平均速度为30km/h.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学校出发0.5小时后到达万岁山,其中包含中途等红用10分钟,这是容易理解错的地方.

 

30.(邢台中考物理)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第一个100m用了20s,通过第二个100m用了10s,求汽车在第一个100m内和第二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大?汽车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解答】解:通过第一个100m用了20s,所以汽车在第一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

v1===5m/s

通过第二个100m用了10s,所以汽车在第二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

v2===10m/s

汽车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v==≈6.7m/s

答:汽车在第一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第二个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

汽车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是6.7m/s.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求解,首先要掌握速度公式,并注意确定哪段路程或时间的平均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

 

查看更多【邢台物理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