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6.报据下列第①组的内在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使第②组成立①伯利克里→推动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②屋大维→()
A.建立雅典奴隶制共和国 B.发动布匿战争
C.建立罗马共和国 D.建立罗马帝国
17.如图是14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这一认识的历史活动是()
A.亚历山大东征 B.新航路开辟 C.三角贸易 D.郑和下西洋
18.下列历史人物中,能够按照“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组合在一起的是()
①华盛顿②拿破仑 ③尼赫鲁 ④毛泽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B.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C.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20.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纷纷投入战场。与这些新式武器出现相关的是()
A.蒸汽机的使用 B.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
21.17世纪晚期,一位英国科学家解释自己的天文学理论时说:“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这位科学家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伏尔泰
22.一位参加某国际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指的“新秩序”是()
A.雅尔塔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一超多强”格局 D.凡尔赛体系
23.20世纪30年代,一记者在美国纽约看到政府雇佣大批失业者去进行国家公共工程的建设.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采取的哪一措施()
A.罗斯福新政 B.科技立国战略 C.法西斯专政 D.斯大林模式
24.如图是1950~1991年,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图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B.美、日、西欧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C.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D.西欧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25.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主要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杜鲁门主义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实施 ③北约组织建立.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②③
二、2018年中山市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2分,27小题13分,共25分)
26.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分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跟前两次分离相比,这一次分离有什么本质区别?
(2)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3)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这两位领导人分别是谁?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达成了什么协定?
(4)1993年,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谈,使得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次会谈通常被人们称为什么?
(5)你认为当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是什么?你对两岸统一的问题有什么认识?
27.从沙俄到苏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我们这个邻国成就了大国崛起之辉煌,也历经国家解体之惨痛,其发展之路,不仅改变着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世界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此法令实施距今多少周年?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95年前,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丘吉尔
(3)苏联能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又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4)25年前,强大的苏联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时在位的领导人是谁?苏联的解体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经验和启迪?
2018年中山市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2011年4月5日上午.万众嘲目的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一盛世国业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此举,是因为黄帝()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编制了乐谱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黄帝,要对黄帝相关内容准确记忆.
【解答】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故选C.
【点评】熟记黄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下列各项属于儒家学派治国主张的是()
A.兼爱,非攻 B.“法治”,中央集权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明确儒家的主要思想.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有,主张“仁政”,爱人,“为政以德”.“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提倡法制,建立中央集权是法家思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选D.
【点评】注意区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的相关史实.
【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最终没有统一全国;平息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与这次改革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的相关史实.
4.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广东一共出了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女皇武则天.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时期,经济发展,开创殿试和武举,为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选C.
【点评】理解和把握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完善.
5.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娱乐生活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瓦子出现的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在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他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并没有散布于广大农村,ABC符合瓦肆的特点.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瓦子的主要史实.
6.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考点】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外的友好交往和冲突,要熟练掌握唐朝和明朝时中外交往和冲突的史实.
【解答】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性质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归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相关历史事件的性质是关键.
7.从春秋战国到明代,长城的修建经历了两千多年.明长城蜿蜒六千多公里,东起鸭绿江,西至()
A.山海关 B.临洮 C.葱岭 D.嘉峪关
【考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分析】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
【解答】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远见卓识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魏源 D.严复
【考点】林则徐虎门销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知识点,应把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结合所学知识:“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这是虎门销烟前,林则徐看到鸦片的危害,上书道光帝时说的话.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林则徐主要活动的有关内容.
9.青岛市“五月的风”雕塑,是为纪念一次伟大的学生运动而修建的.在这场运动中,爱国学生喊出了“还我青岛”的口号.以此判断这次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南昌起义
【考点】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口号.
【解答】题意中爱国学生喊出“还我青岛”的口号可知,此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口号主要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故选B.
【点评】熟记五四运动的口号,还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10.“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是指()
A.井冈山会师 B.红军长征 C.挺进大别山 D.进行三大战役
【考点】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的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解题关键信息是文中记者所说的“工农红军”完成的“战略转移”,这指的就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故选B.ACD项都不是“战略转移”,均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11.为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进行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 B.张謇﹣﹣﹣修建京张铁路
C.詹天佑﹣﹣﹣开办汉阳铁厂 D.侯德榜﹣﹣﹣发明制碱新工艺
【考点】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科技成就的知识点,应把握侯德榜的成就.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搭配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
A、创办大生纱厂的是张謇.
B、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是詹天佑.
C、开办汉阳铁厂的是张之洞.
D、侯德榜发明了制碱新工艺,即侯氏制碱法.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对“新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D.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A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区分和三大改造意义的不同.
13.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文化大革革命时期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目的与基本任务.
【解答】题目给出的“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为实现工业化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于1953年﹣1957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苏联和工业化这两个关键信息.
14.“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工厂停产“闹革命” 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
【解答】题干给出的“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设问考查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这首诗明显存在极其夸张的成分,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
15.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现有以下四幅图片,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①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是在1953年开始;②人民公社食堂出现在1958年;③土地改革发生在1952年;④小岗村“分田到户”发生于1978年.
故选D.
【点评】注意将历史上同类知识和相似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概括归纳,分析比较.
16.报据下列第①组的内在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使第②组成立①伯利克里→推动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②屋大维→()
A.建立雅典奴隶制共和国 B.发动布匿战争
C.建立罗马共和国 D.建立罗马帝国
【考点】罗马帝国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文明的掌握情况.
【解答】通过①判断,伯利克里的主要贡献是推动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箭头后对应的是人物的成就,②中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17.如图是14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这一认识的历史活动是()
A.亚历山大东征 B.新航路开辟 C.三角贸易 D.郑和下西洋
【考点】三角贸易.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交流密切,但是古代社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是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联系.打破这一认识,使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历史的活动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
18.下列历史人物中,能够按照“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组合在一起的是()
①华盛顿②拿破仑 ③尼赫鲁 ④毛泽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新中国成立;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组领导人.
【解答】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国家独立,符合条件.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实现了印度的独立,符合题意;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符合题意.法国不属于殖民地,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人物,与题干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近现代主要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
19.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B.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C.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不断扩军备战,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0.一战中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纷纷投入战场。与这些新式武器出现相关的是()
A.蒸汽机的使用 B.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坦克、飞机等武器的动力燃料是石油而非电力或是蒸汽.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它可以为一战中的新式武器提供极大的动力.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第二次科技革命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成果与影响.
21.17世纪晚期,一位英国科学家解释自己的天文学理论时说:“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这位科学家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伏尔泰
【考点】近代科学家.
【分析】由题干中“英国科学家”“天文学理论”“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解答】材料中“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强调的是月亮和地球运动中引力规律问题,即万有引力规律,这一规律是由牛顿揭示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2.一位参加某国际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指的“新秩序”是()
A.雅尔塔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一超多强”格局 D.凡尔赛体系
【考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解答】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和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但这一格局并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战争的爆发留下了祸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3.20世纪30年代,一记者在美国纽约看到政府雇佣大批失业者去进行国家公共工程的建设.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采取的哪一措施()
A.罗斯福新政 B.科技立国战略 C.法西斯专政 D.斯大林模式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新政措施,其中一个措施就是以工代赈政策,解决了大批工人的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打破的以前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这一干预政策,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4.如图是1950~1991年,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图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B.美、日、西欧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C.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D.西欧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考点】战后的美国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1950~1991年,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图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结合所学知识:从1950~1991年,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图中,可以看出:在1950﹣﹣1990年之间,日本、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这说明日本、西欧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1970年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内容.
25.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主要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杜鲁门主义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实施 ③北约组织建立.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②③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分析】本题为识记题,考查学生对“冷战”主要措施出台的时间顺序的掌握.
【解答】①由于战后初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立,美苏之间的“冷战”气氛骤然加剧.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一篇咨文,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②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不久,针对战后初期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③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先后顺序为①②③.
故选D.
【点评】掌握冷战政策的措施,注意区分它们之间实施的时间和内容的区别.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2分,27小题13分,共25分)
26.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分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跟前两次分离相比,这一次分离有什么本质区别?
(2)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3)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这两位领导人分别是谁?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达成了什么协定?
(4)1993年,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谈,使得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次会谈通常被人们称为什么?
(5)你认为当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是什么?你对两岸统一的问题有什么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解放战争的胜利;祖国统一大业;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的内容.
(2)考查了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
(3)考查了《双十协定》的相关知识点.
(4)考查了汪辜会谈.
(5)考查了两岸统一的问题.
【解答】(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第一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台湾第二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是1895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台湾等地.台湾的这两次分离属于外交问题,是由于荷兰和日本的侵略造成的.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逃台湾,造成了至今祖国没有完成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内政问题,是国共两党的矛盾所致.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果实,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于1945年8月14日至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为了揭露国民党其假和平、真备战的真相,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飞赴重庆,国共双方进行了43天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双方签订了一系列事务性交流协议,汪辜会谈使得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本题为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围绕“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任何阻挡两岸统一的势力是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的,是不可能得逞的.”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两次分离是由外来侵略造成的,后一次分离是由内战问题造成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2)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蒋介石和毛泽东;《双十协定》.
(4)“汪辜会谈”.
(5)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认识: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任何阻挡两岸统一的势力是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的,是不可能得逞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台湾问题,要正确读材料展现的内涵,依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27.从沙俄到苏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我们这个邻国成就了大国崛起之辉煌,也历经国家解体之惨痛,其发展之路,不仅改变着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世界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此法令实施距今多少周年?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95年前,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丘吉尔
(3)苏联能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又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4)25年前,强大的苏联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时在位的领导人是谁?苏联的解体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经验和启迪?
【考点】材料解析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颁布新宪法;苏联解体;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及法令的核心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及其突出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4)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解体及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经验和启迪.
【解答】(1)根据材料一“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和“《废除农奴法令摘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农奴制改革.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面临内忧外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慑于人民革命的威力,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是1861年,2016﹣1861=155周年,此法令实施距今155周年.依据“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可知,农奴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其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思想界极端混乱,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强大的苏联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苏联的解体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经验和启迪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要坚持改革开放;要根据国情适时改革;制订恰当的经济措施;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亚历山大二世;155周年;废除农奴制.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时间:1936年;标志:苏联颁布新宪法.
(4)戈尔巴乔夫;经验和启迪:要坚持改革开放;要根据国情适时改革;制订恰当的经济措施;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崛起及苏联的解体,主要考查俄国的1861年改革、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