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
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
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成语:十面埋伏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简拼:smmf
解释: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示例: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之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四面楚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找来的十面埋伏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项羽,成语出自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成语的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
十面埋伏是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的主人公是项羽。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接下来分享十面埋伏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接下来分享十面埋伏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
孔乙己是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在书中,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穷,还窃书,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窃,”被人嘲笑,他...
自然界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6CO2+12H2O→C6H12O6+6O2+6H2O。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需要具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