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营口中考 > 营口中考试题 > 营口语文试题 > 正文

2017年营口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10-22 17:11:08文/赵妍妍

请点击全屏查看

2017年营口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一卷

一、(2017营口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模拟试题)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漫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3)轼诣武卫营 (到……去)

(4)卒全其城 (最终,终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宦途失意的苦闷。(2)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城墙只有三版。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二、(2017营口市)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7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模拟试题)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如松江之鲈)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是岁十月之望)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已而叹曰)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解析】A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者是代词,代指千里马,译为“它”。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或“想到没人与我同乐”。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我有一斗酒,已存放(收藏)了很久。

7.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坡。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我叹惜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已存放(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第二卷

一、(2017营口市)文言文阅读。

范与兰

①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②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①而入,夜舁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第开口吞欱②之,如沆瀣③焉。花谢,粪④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⑤,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

③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曲。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⑥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

④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与兰惊惶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

(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注释】(模拟试题)①舁(yú):抬。②欱(hē):吸吮。③沆瀣:(xiè):夜间的水气。④粪:扫除。⑤焙(bèi):用微火烘烤。⑥锐意:专心致志。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范 与 兰 七 十 有 三 好 琴 喜 种 兰 及 盆 池 小 景。

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

朱樵峰用二十金买豆板黄杨盆景,(范与兰)不肯卖。

3.文中第③段写范与兰曾跟随两位老师学琴,结果是“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对此你怎样理解?

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了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4.本文和《湖心亭看雪》都选自回忆录《陶庵梦忆》。请结合两文内容和助读材料,分析范与兰和张岱在交友方面的共同之处。

助读材料: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

癖: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张岱和范与兰都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本文范与兰和“我”同痴迷于兰花和盆池小景,都好琴,所以两人能成为至交。《湖心亭看雪》中因张岱和舟子没有共同爱好,所以张岱说自己是“独”往,舟子说张岱“痴”;湖心亭上,张岱偶遇陌生人,因都痴迷于山水,所以见面时双方“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参考译文】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

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

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和弦”(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

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二、(2017营口市)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

【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②;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③,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④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注释】(模拟试题)①韬光:指韬光庵。②妍:美丽。③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④了了:大彻大悟,大智大慧,至高境界。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3)恨僧少可语耳 (遗憾)

(4)益信“声无哀乐”也 (更加)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像两三粒米一样的人罢了。

7.两文都是游记小品,甲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而乙文更多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得出心中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用原文回答)。

【参考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查看更多【营口语文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