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文言文 > 正文

生于忧患原文和注释 创作背景是什么

2024-12-04 09:03:24文/刘冬晴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原文和注释 创作背景是什么

生于忧患创作背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国家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一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贪图安逸。孟子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旨在告诫统治者和民众,要有忧患意识,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

文章开篇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这些圣贤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他们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生于忧患的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用归纳推理,列举六位圣贤事例证明著名论断,说明艰苦环境能坚定、振奋人的意志,增加聪明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孟子一连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这些圣贤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孟子指出人在与忧患的斗争中,求得了物质和精神的生存,表现了“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孟子认为,人在与忧患的斗争中,不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教训。人常常犯错,然后能改;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人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和创造能力,这就是“生”的价值。

而如果人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就会精神怠惰、意志消沉,最终导致物质和精神的死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既包含了个人在困境中奋发图强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家的治理。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国家如同个人一样,需要在忧患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保持强大和繁荣。

文章写作上先提出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论,最后推出中心论点,说服力强。采用排比和对仗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艺术性,有力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以六位圣贤的事例为论据,先阐述了他们在困境中崛起的过程,接着分析了人在困境中如何成长和进步,以及国家在忧患中的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引申、推论,最后推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在写作过程中,孟子采用了排比和对仗句式,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艺术性,有力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使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查看更多【文言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