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秦始皇之前天子自称为什么?

2024-10-18 14:50:47文/董玉莹

秦始皇之前的天子自称为“余一人”,“予一人”或“一人”,涵义是“言我是人中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人中的一员而已,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不同,不比其他人更高尚,也不比其他人更高贵。

秦始皇之前天子自称为什么?

秦始皇之前天子自称为什么?

“余一人”是殷商、西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常见的君王自称语。“一人”原为数量词,而后语义转移,在殷商时期专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具体的语用涵义取决于语境。西周春秋汉语中“一人”所指泛化,且“我一人”、“余一人”交替使用,说明“余一人”不是固定语,与“一人”连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具有时代性。春秋时期诸侯、君王自称“余一人”是使用古语现象。

“余”与“一人”有什么关系?

“一人”的最初形式应为数量词,意为“一个人”。古文《尚书》所记载的商以前史料中有此用法。例如:“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此处的“一人”就是泛称,指“一个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人”是专指商王的。“一人”的语义在殷商时期已经基本固定,主要表示最高统治者,可以是自称也可以是他称,语义相当于后世的“王”。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中便用“一夫”来代替“一人”语义转移后留下的语义空位。《尚书·说命下》中“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说明“一夫”已经补上了原有“一人”的语义空位。

清朝学者孙星衍注疏“予一人”时说:“予一人者,白虎通号篇云:‘尚书曰或称一人。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一人”到底是自谦的说法还是体现了王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要根据语境具体分析。“余”与“一人”连用常被当作“余”是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形式的证据,我们的看法与之不同。

秦始皇自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回来“朕”就成了天子独有的自称,其他的“孤”、“寡人”等皇帝可以用,诸侯也可以用。在此之前大家都能用“朕”,比如屈原离骚里就有“朕皇考曰伯庸”。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封的诸侯王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不凡,诸侯王自称为孤和寡人。秦朝之后中国进入了短暂的统一时期,孤和寡人不再是诸侯王的自称,而是变成了天子的自称,这两个称号并不代表孤家寡人,而是天子警醒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好。

古代君王的自称都有自谦的意思,这就像能力和地位越高的人越是谦虚一样,唯有保持一颗谦虚之心,才不会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才不会被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冲昏头脑而飘飘然。越是高尚的人,就越是谦虚,谦虚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比任何人更高贵,这正是他高尚的体现。

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哪些

1、朕

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也合正的谐音,意思为公正,正中,正统。

2、寡人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3、孤

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意思是高处不胜寒,自己是孤家寡人,给自己警醒,也给臣子安慰。

4、不谷

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楚国僭越称王后也常用此称呼。意思是受他人供养,不贤。

5、咱

在我们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之中,朱元璋他是最穷出生地位最低的一个,他的父亲,爷爷和他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他为了生存,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因为这样的经历才铸就了他的传奇生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元璋说话都是十分接地气的,一点架子都没有,就连写的奏章也是十分随意。他的大臣向朱元璋进言,想让朱元璋自称朕,但是朱元璋根本不在意,一口一个咱。就连他写过的一些奏章里,总能出现“我”“咱”这样的字语。根本不屑于用“朕”这样的字,可是朱元璋根本不在意这些,想写啥就写啥。

6、俺

明成祖朱隶,从小就跟着他爹朱元璋打仗,后来镇守北方,也不是一个讲究人,还没有走入皇家的精致生活,他的话风也是十分惊奇的,在他写的奏折里面,总能出现一些“俺”,这样的词语充满了北方的气息。

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则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