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乌台诗案的背景

2024-10-08 16:56:54文/董玉莹

乌台诗案是王安石救了苏轼。乌台诗案中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乌台诗案的背景

乌台诗案是谁救了苏轼

如果从政治派别上来看,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旧党的一员。现在苏轼被困在“乌台诗案”里,许多属于变法新党的大人物有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对苏轼进行落井下石。只要他们这样做,以他们的身份和影响力,苏轼基本上难逃一死。

然而,这些新党大人物摒弃了党派之争,不但没有对苏轼落井下石,反而加入到援救苏轼的队伍之中。

此前已经赋闲在家的王安石本人,坚决反对严惩苏轼。王安石隐居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听说此事后,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另一名新党大人物章惇,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制3年,这一年刚刚回到京城担任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他知道苏轼的案子后,也出面劝告宋神宗,从轻发落苏轼。

除了上述这些大人物,参与审案的大理寺和审刑院也倾向于轻判苏轼,作出了“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按照这一判决,苏轼最多判两年有期徒刑,而且会因为宋神宗发布的赦令而被免除惩罚。

在众多大人物的全力周旋下,宋神宗也不好一意孤行地杀苏轼了。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也定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宋神宗不能背负违背祖训的恶名。于是,宋神宗最终决定对苏轼从轻发落,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乌台诗案的背景:苏轼不满新政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因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而申请外任。

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地方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苏轼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由于苏轼是文坛领袖,这便引起了一些支持新政的人的不满。

在地方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苏轼简介

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馀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惟苏轼故作豪放,其实清朗;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故当时学者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羹”。艺术方面,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