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之后又将他晋升为“魏王”,因此其子曹丕承袭曹操的魏王爵位之后,建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因此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在疆域上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灭蜀汉后,曹魏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使国土约达四百万平方公里。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季汉”“蜀汉”,或“西蜀”“刘蜀”等。263年为魏国所灭,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不久后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诸侯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夺取西川、攻占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遭到削弱,经过诸葛亮治蜀之后恢复国力,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再度进入强盛时期。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是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魏国所灭。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曹魏黄初二年八月丁巳日(221年9月23日),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十月,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临江拒守。黄龙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九月,孙权迁都建业。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中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孙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20年。三国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权位,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1]。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
中考学习方法:确保对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为中考中约80%的题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中考考场上,要注意一些答题细节,如题号写清...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
虎门销烟18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