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据《宋史·食货志》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全国收入15,085万余,支出12,677万余。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全国收入12,625万余,“而所出无余”。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财政已出现赤字。当年,全国收入11,613万余,支出12,034万余,非常支出1,152万余,竟然短缺近1,500万(单位均为贯、石、匹、两等)。国家财政年年亏空,不断“发诸宿藏”,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首先,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变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再次,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忽略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政策执行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此外,变法没有处理好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王莽新政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却“夺穷民之铢累”,推进了军队建设却依旧“痛抑猛士”,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造成“民苦于役”,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其后,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宣仁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财政方面: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的“积贫”局面,即改革中的“富国之法”,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
1069年(熙宁二年),49岁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中央王朝成立一个制订新法的机关叫作“制置三司条例司”。三司是中央的财政机关,...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将教材比作宝藏,而积累就是拾起每一颗宝石的过程。重点字词、优美片段、古诗词、名人故事、阅读知识点、思想火花...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