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夜书所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之情

2024-09-27 10:23:19文/董玉莹

作者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通过对秋风、梧叶和儿童挑促织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之情

夜书所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之情

作者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通过描写了秋风瑟瑟,梧叶飘飞的凄凉的秋天之景以及儿童夜捉蟋蟀的喜悦之景,抒发了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同时还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赏析

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梧桐叶在秋风中飘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同时,诗人通过“江上秋风”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次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描写了儿童在深夜挑灯捉蟋蟀的情景。这一描写不仅反衬出诗人自己的悲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一描写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静态的秋夜和动态的儿童活动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整首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将悲情与乐景相互映衬,充分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和思念故乡及亲人之情。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总之,《夜书所见》是叶绍翁的一首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夜书所见作者

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主要作品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叶绍翁在元灭宋后尚在,作《题鄂王墓》诗怀念岳飞。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