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出自春秋时期。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三令”:
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
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
一申赏罚,以一其心;
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画战阵旌旗;
四申夜战听火鼓;
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
后来,“三……五……”成为了一种语言结构,比如人们常说“三年五载”、“三番五次”等等。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前453年,韩、赵、魏推翻了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格局。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前386年,田和被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当时情况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和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秦、魏、齐是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终结。
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分别是:秦、魏、韩、赵、楚、燕、齐。
1. 政治格局
春秋时期,诸侯国尚存一定的封建制度,周王室的权威虽已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号召力。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彻底瓦解,七雄争霸,各自为政。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 军事战争
春秋时期,战争以争霸为主,战争规模相对较小。战国时期,战争以兼并为主,战争规模更大,更为残酷。这种战争方式的变化,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3. 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地域性特点。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繁荣,百家争鸣,形成了独特的战国文化。这种文化思想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4. 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相对缓慢。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社会变革迅速。这种社会变革的加速,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充满了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利:...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
初中学习方法:尝试回忆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一般包括遗传信息的存储,遗传信息的传递,蛋白质合成,细胞功能的调控,遗传变异的基础等。DNA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