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历史 > 历史知识点 > 正文

土木堡之变历史介绍 有什么历史影响

2024-09-14 16:11:30文/勾子木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西部民族瓦剌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之变或己巳之变。

土木堡之变历史介绍 有什么历史影响

土木堡之变历史介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

土木之变对明朝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土木之变后围绕迎复英宗与瓦剌送还,出现了一系列军事冲突的事件。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终于南归,结束“北狩”生活,这是明朝中央权力转移、朝臣经世思想的变更的过程。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内部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土木之变”为鉴,趋于保守。

土木堡之变有什么历史影响

土木堡之变前,因靖难集团后裔多不知军事实践者全以古法空谈推演,且有实践者如朱勇统军失律,延误战机,视野多集中于国界之内。而明英宗、张辅、朱冲火或、王骥、王振以能把视野投射到异域迷雾的底层边将及文臣代之;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以精文代庸武的进度放缓,大量统军失机的将领被重新启用,从土木堡之后海西女真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的姿态。明朝内部开始以边衅攻击对手,导致朝臣不敢言边事,此种情况亦被瓦剌间谍所利用攻击发现者和各边名将。

标志明英宗亲征以失败终结的土木之变这一明史重大事件,因与宦官专权纠结缠纽,在明清时期相关历史书写中,为了适合宦官专权话语的建构,其诸多关键环节的真相被遮蔽、曲解。亲征决策环节,明清宦官话语以“劝成”甚至“逼胁”强调了王振的影响。不论是“逼胁”抑或“劝成”,所体现的是文官集团的话语霸权以及专制君主体制下独特的政治清算形式,另外加上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需要。这是宦官话语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真相。连带对麓川之役的评论“泛朝政化”,以朝廷政治斗争的视角考量边疆问题。

对王骥主持的麓川之役的地缘得失利弊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导致弘治年间腾冲移卫之争、万历云南六驿十三堡、明末清初八关九隘等事件上一直在重复问题。缺乏应有的边疆观和疆域主权意识。

土木堡之变明军失利的原因

‌准备不足‌:明军出征过于仓促,没有充分准备,导致除了京师三大营外,还有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军队被临时集结。这种仓促的准备使得明军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指挥混乱‌: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而王振对军事一无所知,导致全军指挥混乱。成国公朱勇等名将虽然随行,但无法发挥指挥作用,全军的指挥权实际上被王振操纵‌。

‌攻守失据‌:明军在进攻时没有考虑到防守的重要性,导致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并切断水源,使得明军因缺乏饮水而战斗力大减‌。

‌后勤准备不足‌:明军后勤准备不足,不少将士饿着肚子上战场,这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低估瓦剌军的实力‌:明英宗和王振低估了瓦剌军的实力,没有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导致在战场上处于被动‌。

查看更多【历史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