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表达了诗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是唐朝王之涣写的,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并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更远的天际,于是他就要“更上一层楼”去。
这首诗思想内容深刻,境界开阔,同时写出太阳落山、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色。前两句写景色之美,后两句抒发胸怀壮志。全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表达了诗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