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作者是谁

2024-08-19 09:14:40文/勾子木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194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作者是谁

《白杨礼赞》介绍

《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嘲讽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曾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原载1941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茅盾写下此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写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是全文的文眼。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起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自然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自然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自然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五自然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自然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第七至第八自然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自然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第九自然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这篇文章不仅赞扬了北方农民的朴质和坚强不屈,更为重要的是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

《白杨礼赞》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