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景结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这种手法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童年的怀念。
2、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写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景色。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观看社戏时的愉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江南农村的深厚情感。例如,通过描绘“月夜行船图”,展现了一幅色彩丰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江南水乡夜色的温柔与美好。
3、首尾呼应扣题:文章开头通过叙述随母归省平桥村情况,引出平桥村是“乐土”,并自然过渡到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随后,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以及对那夜美景和好戏的赞美。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结构紧密,情感表达自然流畅。
4、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文章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看戏前后的顺序,叙述了戏前波折、看戏过程和戏后余波。在看戏过程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感官(听觉、视觉、嗅觉)来描写江南月下的美景,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5、融合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作者不仅描写了景物,还融入了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真实、自然和贴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社戏》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一个小镇上的戏班展开,通过京剧、秧歌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演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回忆了作者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其中两次是在北京观看京戏,另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观看社戏。通过这些经历,作者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反映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社戏》的文章主旨是通过小时候的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体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
《社戏》是现代作家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从“我”在北京看戏曲的感受开始,然后回忆起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快感,最后从回忆中回...
《社戏》中“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
社戏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社戏》通过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