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黄鹤楼写作背景是什么 黄鹤楼主题思想

2024-07-25 09:28:16文/董玉莹

黄鹤楼这首诗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写作背景是什么 黄鹤楼主题思想

黄鹤楼写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主题思想

《黄鹤楼》这首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慨人生的思想感情。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黄鹤楼艺术特色

《黄鹤楼》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想象丰富,富有感染力。

崔颢的《黄鹤楼》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发了众多诗人对黄鹤楼的咏唱。

《黄鹤楼》赏析

原文翻译重点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很明确,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还有“一切”的意思。“不复返”,更是表达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主旨:《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