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作者是谁

2024-07-19 11:10:52文/董玉莹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作者是谁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从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歌正是诗人得志时所创,此时作者正要进行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改革,作者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也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注释

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描写了山塔之高。“寻”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鸡鸣日升”用了晋代郭璞《玄中记》中的典故,当太阳升起照到大树上的时候,天鸡就开始啼鸣,天下的雄鸡也随之和鸣。

通常情况下,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听到鸡鸣时是看不到日升的,而王安石写的却是“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站在塔上听到鸡鸣就能看到日出,他的用意是形容山塔极高;并且好像“日升”是“鸡鸣”呼唤出来的,显得更有气势,景象壮丽,朝气蓬勃。后两句借景抒怀,深含哲理。

“浮云”的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含义比较多,这里泛指困难、障碍等等。不害怕浮云遮挡视线,自然是因为已经身处塔的最高层,表达了不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的精神,抒发了志存高远、积极有为的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