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初三学生即使成绩差,通过努力仍然来得及提高成绩并有机会进入高中。从初三上学期开始努力是可行的,尽管一次性学习两年的知识点有难度,但通过坚持不...
初中一模考是学生们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考砸了,这时候他们会心灰意冷,甚至丧失信心,这是非常不好的。那...
要学好数学首先得把自己的学习态度摆正,只有学习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更有动力。在态度问题之外就是要注意数学的学习方法,初三的学生们可以选择多根据自...
初三学习方法:制定每天的初三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好各科目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疲...
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对话,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欺凌、身体不适,或者是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
初三培训机构中,新东方、京翰教育、好未来、学大教育、正保远程教育、弘成教育、中公教育、环球教育、巨人教育、龙文教育、洪...
初三模拟考试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内容、检验学习成果、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应试技巧和策略,以及增强自信心。初三模拟...
初三是可以进行复读的,而且初中复读是不不存在学籍问题的,初中复读的学生在择校范围上与应届生是完全相同的。选择复读的学生不存在学籍问题,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