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古诗词 > 正文

观沧海思想感情 主旨是什么

2024-07-12 13:42:02文/董玉莹

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观沧海》的中心思想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观沧海思想感情 主旨是什么

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主旨

观沧海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拥有海纳百川般宽广的胸襟,一揽天下入手的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赏析

公元207年(建安12年),曹操帅军东征乌桓,经过山东碣石山时写了这首《观沧海》

此诗借景抒情,把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一个“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诗的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萧瑟、涌起、澹澹,动景;

树木、百草、山岛,静景。

虽是秋风萧瑟,但岛上树木繁茂,草木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在秋风萧瑟中,海上是洪波巨澜,汹涌澎湃,抒发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不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喻示诗人胸怀就像大海一样,日月星辰都蕴藏在其心中,有主宰乾坤之意,抱负何其宏大,最后,歌以咏志点题。

观沧海作者

曹操,生于155年,卒于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出身于宦官世家。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继承曹腾侯爵,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博览群书,爱好武艺,喜欢兵法。

年轻时期,机智警敏,任性好侠。20岁入仕,从孝廉、都尉做起,崭露头角。后在陈留起兵,逐鹿中原,统一北方,官至司空、大将军、丞相。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216年,册封魏王,为曹魏政权奠基者。220年,病逝葬于高陵,享年65岁。谥号为武,庙号太祖。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韬武略的奇才,也是在历代史家眼中颇有争议的人物。毛泽东曾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曹操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不仅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而且是建安文学创始人。他尤其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鲁迅曾评价:“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并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查看更多【古诗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