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生物 > 生物知识点 > 正文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2024-06-23 18:51:19文/董玉莹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土地类型。在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改善盐碱地最快的方法

一、排水洗盐

排水洗盐是改善盐碱地的首要措施。通过挖设排水沟、修建排水管道等方式,将盐碱地中的多余盐分随水排出,从而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同时,在排水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淡水或微咸水进行灌溉,进一步稀释土壤中的盐分。排水洗盐方法见效快,但耗水量大,成本较高,且易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安排排水和灌溉。

二、种植耐盐作物

种植耐盐作物是改善盐碱地的有效途径。耐盐作物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能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从而逐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常见的耐盐作物有碱蓬、盐角草、海滨藜等。通过种植耐盐作物,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盐碱状况,还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耐盐作物进行种植。

三、施加有机肥料

施加有机肥料是改善盐碱地的又一重要措施。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强土壤对盐分的吸附能力。同时,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还能分解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在实际操作中,应选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按照适量、均匀的原则进行施加。

四、石灰法

石灰法是一种利用石灰来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pH值和碱化度的方法。石灰法的原理是利用石灰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如碳酸盐、硅酸盐、氢氧化物等反应,生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的化合物,从而降低土壤中的可交换性碱量和碱化度。

石灰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的pH值和碱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增加土壤中的钙镁等有益元素,促进作物生长。石灰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石灰和机械设备,成本较高,而且可能造成土壤中的氮素流失或固定,影响作物吸收。石灰法适用于土壤pH值较高、碱化度较高、盐分主要为碳酸盐和硅酸盐等弱溶性或强吸附性盐分的重度或极重度碱性盐碱地。

五、生物法

生物法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盐碱地的方法。生物法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作用,从而改变土壤中的水分、盐分、有机质、养分、微生物、酶等因素,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和肥力。

生物法的优点是可以综合利用盐碱地的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法的缺点是需要选择适合盐碱地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而且效果较慢较弱,需要长期坚持。生物法适用于水资源不足、排水条件不好、土壤质地较细、渗透性较差、地下水位较高、矿化度较高、盐分主要为碳酸盐和硅酸盐等难溶性或强吸附性盐分的重度或极重度盐碱地。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1.气候因素

气候的干燥度、地面蒸发、降水比值都和土壤的盐碱化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的进程。

2.温度因素

在地温梯度影响下,土壤水从下向冻结锋面移动,盐分随之向上迁移。当地温梯度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水分和盐分的迁移量随之增大当土壤含盐时,冻结深度相应减小,水盐被抬升靠近地表,土壤盐碱化进入孕育期。

3.水位因素

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量及水质直接影响土壤含盐量,由于某些原因,地下水位升高,或者是雨水季节,水位较大时,土壤盐碱化发生的概率就会加大,特别是靠近海边的区域,相对会更加严重。

4.植被因素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大都具有根深根茂和特殊的杭盐生理特性,称之为盐生植物,含盐量可达10%~45%。通过强大的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并以残落物的形式留存地面,植物残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对土壤的盐演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地形因素

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土地盐碱化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直接危害的典型标志是,植株生长纤弱,滞育。

在温度、水份、肥料供应方面没有多大欠缺的前提下,棚内蔬菜植株根系发育不良,老根与新根比例失衡,对肥水吸收能力较差,使生长发育期明显延后,特别是前期和中期产量平平,受害严重的会导致减产10%-30%,直接影响栽培效益。

在田间诊断中,如果其他致害因素都已经被排除,而作物植株依然表现为长势不旺,根系不能良好发育时,基本上就属于是这种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后果。

查看更多【生物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