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勾践的父亲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虽然被吴王夫差俘虏,但是勾践励精图治,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勾践回国之后发誓要为自己受到的屈辱报仇,于是他发愤图强,因为害怕安逸的生活会消磨报仇的志气,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撤掉舒适的床,每天在柴草中睡觉,并且还在房间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历经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越国终于由弱变强,勾践也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们纷纷请求和吴国作战,复国雪耻,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战胜吴国,吴王羞愤自杀,越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原文为: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
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1、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只有不屈的肉体,不服的信仰,再大的艰难,都能够克制。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2、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
3、假如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只能随波逐流,既不能掌控生活,更无法掌控命运。也因此,拥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才能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
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
“卧薪尝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沉痛的,悲伤的。但是在沉痛中,我们不能沉...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
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