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 热门地区:
  • 选择地区:
  • ×
当前位置: 初三网 > 初中语文 > 语文知识点 > 正文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适用对象有哪些

2024-03-22 14:31:55文/宋艳平

庙号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谥号始于西周,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适用对象有哪些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庙号和谥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或大臣死后所赋予的称号,它们在含义、起源和使用上有所不同:

含义。庙号通常用于追封君主的祖先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君主,如“太祖”“太宗”等;谥号是对已故帝妃、大臣及其他地位较高的人的评价,用以概括其生平事迹和道德品质。

起源。庙号起源于商朝,用于在太庙中供奉的君主;谥号起源于西周,最初只有“美谥”和“平谥”,后来发展出“恶谥”。

使用。在唐朝以前,人们通常使用谥号来称呼君主,如汉文帝、唐太宗等;唐朝以后,由于谥号字数增长,人们更多地使用庙号,如宋太祖、明成祖等。综上所述,庙号和谥号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谥号和庙号是什么意思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庙号和谥号的适用对象

庙号,是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可以使用,别人不得使用,而且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拥有。最初,庙号非常严格,是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使用,对象是开国君主、盖世雄主或中兴之主。

谥号,使用对象比较广泛,帝王将相、王公大臣、后宫妃嫔和社会贤达等,都可以拥有。在周朝,只有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等,才有获得谥号的资格;在汉朝,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获得谥号的资格;在唐朝,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获得谥号的资格。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