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一词最早由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所提出。王阳明是明代朱熹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主张心即理,强调人们内心的直觉和良知的重要性。
慎独是王阳明论述的一种个人修养和思想实践方式,强调一个人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与自己的内心深入对话。慎独包括对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进行审视,自省自问,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慎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及内心的思想,发现并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自觉和进步。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慎独的实践,个人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内心动机和真实需求,从而实现道德完善和内心的自由。
慎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认为是一种个人实践的指导原则。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基础知识的巩固。四年级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需要落实到日常中,生字词、拼音、近义词和反义词、成语等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包括词性、词义、在句...
large和big的区别:big和large都表示具体的事物的形体或面积大小,往往可以互换,只是big比较口语化。此外,big还有重的意思。...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一种方式。由于此途径是由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故...
要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让孩子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那么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动力相对也会比其他同学少很多。此时,作为...
break和continue区别:continue的功能是跳过本次循环,而直接进入下一次循环。它的作用是放弃本次循环后的剩余语句,而直接进入...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
下车引之的“引”:拉,牵的意思。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