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2、兰亭集序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译文: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3、兰亭集序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译文: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兰亭集序》是一篇集会上所赋诗作而写的书序。我们通常认为作者独出机杼。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发表对人生优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哲理,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其理性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在拔高王羲之作品的思想高度,刻意地追求作品的思想倾向,迎合政治需要,事实上作者另有主张的。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查看更多【语文知识点】内容《兰亭集序》中流露出在有限的人生中体味宇宙的旷达,在无限的宇宙反观人生的悲凉,这两种情绪混合共存,使得“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兰亭...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
《兰亭序》是东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文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
兰亭集序的写作手法有两种混合,既有记叙文的写法,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又有议论文的写法,写了对人生的感悟。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
《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