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若玻片往左移,则视野中的物像也会往左移
B.调解细准焦螺旋可将甲图转变成乙图
C.乙视野中的细胞,在甲视野中均可看到
D.若视野中物像模糊,应重新对光
3.(1分)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原来在这里生长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不见了,则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盐度 B.水分 C.温度 D.受污染的空气
4.(1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相关的概念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B.③是地球
C.④包括岩石圈的表面
D.②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
5.(1分)中国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B.“大树底下好乘凉”,形象地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
6.(1分)下列关于如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C.食物链:植物→虫→鸟→微生物
D.箭头表示物质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7.(1分)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丁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C.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丙、丁数量增加
D.丙体内含的有毒物质最多
8.(1分)如图表示某池塘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9.(1分)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有无()
A.叶绿体 B.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壁
10.(1分)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可证明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分别是()
A.细胞壁 60℃ B.细胞壁 70℃ C.细胞膜 70℃ D.细胞膜 80℃
11.(1分)2015年6月1日发生了“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事故中部分遇难者被发现时已面目全非,为辨认其身份,需提取死者的DNA样本.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2.(1分)小麦种子内储存的化学能来自太阳能,刚刚收获堆积贮存久了会发热,完成这两种量转化结构分别是()
A.细胞核、液泡 B.叶绿体、线粒体
C.细胞质、线粒体 D.叶绿体、细胞膜
13.(1分)关于杜鹃(鸟)和杜鹃花两种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杜鹃的细胞和杜鹃花的叶肉细胞相比,缺少了细胞壁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
D.杜鹃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组织,而杜鹃花则是上皮组织
14.(1分)如图所示的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
B.①过程产生的细胞和原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D.生物体通过①过程和②过程形成组织
15.(1分)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B.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此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5分)
16.(5分)我国的“太空180”科学试验于2016年12月14日收官.4名志愿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循环舱内,模拟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试验持续180天.舱内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25种作物生长正常,志愿者食物的70%来自舱内种植作物;在物化再生系统与生物再生系统的协同匹配下,大气再生水循环废物处理等物质循环基本正常.如图为舱内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看,该循环舱可看成一个 ,其中X这类生物属于其成分中的 .
(2)写出该循环舱内的一条食物链: .
(3)图中 (填序号)过程可为志愿者提供氧气.
(4)与生物圈相比,该循环舱的自动调节能力还是很弱,根本原因是该循环舱 .
17.(5分)为研究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小林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下图表示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的部分步骤以及所绘的洋葱表皮细胞,请据图回答:
(1)取材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主要来自e植物细胞中的【 】
(2)步骤a过程中,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 .
(3)若观察时发现视野中出现较多气泡,是由于步骤 (填字母)操作不当引起的.
(4)d步骤中,选择 (填“①”或“②”)号的物镜,可观察到更大的物象.
(5)e是小林绘制所绘的表皮细胞结构示意图,他绘图时出现了错误,多画了【 】
18.(5分)为了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是否受到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环境因数的影响,某兴趣班学生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下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甲组:低温、湿土、阴暗 乙组:室温、干土、阴暗
丙组:室温、温土、光亮 丁组:室温、湿土、阴暗
(1)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对照组应是 组,图中的大圈代表圆形纸盒,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而B区面积应分成 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当图一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从第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 值.
(4)草丛下的鼠妇受到惊吓常缩成一个“小球”,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2017-2018学年吉安市吉州区樟山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1分)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的材料应薄而透明
B.目镜上有杂质时,用餐巾纸擦拭
C.当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目镜
D.光线偏暗时,应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分析】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要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用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安装装片、调焦、观察.解答即可.
【解答】解:A、观察的材料应薄而透明,A正确;
B、目镜上有杂质时,用擦镜纸擦拭,B错误;
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C错误;
D、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D错误;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1分)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得到甲、乙两个视野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玻片往左移,则视野中的物像也会往左移
B.调解细准焦螺旋可将甲图转变成乙图
C.乙视野中的细胞,在甲视野中均可看到
D.若视野中物像模糊,应重新对光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识图分析作答.
【解答】解:A、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A错误;
B、甲图转变成乙图是换用高倍镜后的结果,物象被放大了,并不是变的清晰了,B错误;
C、乙的放大倍数比甲大,乙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甲中都可观察到,C正确;
D、影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情况,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是由物镜放大倍率和目镜放大倍率的乘积决定的.
3.(1分)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原来在这里生长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不见了,则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盐度 B.水分 C.温度 D.受污染的空气
【分析】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解答】解: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此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后,原来在这里生长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不见了,则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受污染的空气.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苔藓植物的特征.
4.(1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相关的概念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B.③是地球
C.④包括岩石圈的表面
D.②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解答】解:A、生物部分包括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因此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正确;
B、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而不是地球,错误;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④岩石圈的表面,因此④包括岩石圈的表面,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②非生物部分,因此②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功能以及生物圈的范围.
5.(1分)中国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B.“大树底下好乘凉”,形象地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草盛,草多了,吸收的水、无机盐、阳光就多、还竞争生存的空间,影响豆苗的生长,因此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A正确.
B、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森林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C正确.
D、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6.(1分)下列关于如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C.食物链:植物→虫→鸟→微生物
D.箭头表示物质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分析】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虫、鸟等动物都属消费者.因此图中有生物要构成一个完的生态系统,需要增添非生物部分分解者,A错误;
B、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共有1条食物链:植物→虫→鸟,B错误.
C、食物链反映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微生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但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不循环的,而物质是可以循环流动的,箭头表示物质是可以循环流动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7.(1分)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丁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C.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丙、丁数量增加
D.丙体内含的有毒物质最多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图中,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二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
【解答】解:A、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因此甲、丁、乙都是消费者,而不是乙是分解者,错误;
B、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多.图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正确;
C、若乙的数量增加,乙捕食甲增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则丙数量增加,丙吃的丁增多,因此丁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加,错误;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食物链中丙是第一营养级,因此丙体内含的有毒物质最少而最多是乙,错误.
所以,说法正确的是: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特点.
8.(1分)如图表示某池塘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
分析曲线图可知: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
【解答】解:A、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A错误.
B、四种绿藻中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B错误.
C、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D、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9.(1分)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有无()
A.叶绿体 B.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壁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知识的掌握.
【解答】解:A、B虽然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但是叶绿体这个结构植物的表皮细胞、根等处都不具有,液泡随着植物细胞的成长而变化,这与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受水环境的影响大,C线粒体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有结构,与动物细胞相比,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故选D.
【点评】区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主要是从结构上来判断它们结构的异同.
10.(1分)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可证明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分别是()
A.细胞壁 60℃ B.细胞壁 70℃ C.细胞膜 70℃ D.细胞膜 80℃
【分析】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据此解答.
【解答】解: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从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
故选:C.
【点评】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11.(1分)2015年6月1日发生了“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事故中部分遇难者被发现时已面目全非,为辨认其身份,需提取死者的DNA样本.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分析】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
【解答】解: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透明的薄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也有保护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的流动能加速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不符合题意.
D、细胞核中有携带遗传物质的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12.(1分)小麦种子内储存的化学能来自太阳能,刚刚收获堆积贮存久了会发热,完成这两种量转化结构分别是()
A.细胞核、液泡 B.叶绿体、线粒体
C.细胞质、线粒体 D.叶绿体、细胞膜
【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液泡中充满细胞液,A错误;
B、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B正确;
C、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线粒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一般地说,通过细胞质的流动,加速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C错误;
D、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13.(1分)关于杜鹃(鸟)和杜鹃花两种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杜鹃的细胞和杜鹃花的叶肉细胞相比,缺少了细胞壁
C.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
D.杜鹃体内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组织,而杜鹃花则是上皮组织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的构成生物体的
【解答】解:A.除了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A正确;
B.构成杜鹃的是动物细胞,构成杜鹃花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故B错误;
C.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故C错误;
D.杜鹃属于动物,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为上皮组织,杜鹃花是植物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保护组织,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正确掌握生物体的结构和构成的结构层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1分)如图所示的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
B.①过程产生的细胞和原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D.生物体通过①过程和②过程形成组织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2)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是组织,因此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3)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解答】解:A、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A错误.
B、①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过程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B正确.
CD、②为细胞分化,此过程产生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形成组织,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特点.
15.(1分)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B.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此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解答】解: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和水草等,A错误;
B、引进的外来生物甲,其适应力强,又没有天敌控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B错误;
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有生物组成生物成分,C错误;
D、据资料可见: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D正确.
故选:D
【点评】明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是关键.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5分)
16.(5分)我国的“太空180”科学试验于2016年12月14日收官.4名志愿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循环舱内,模拟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试验持续180天.舱内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25种作物生长正常,志愿者食物的70%来自舱内种植作物;在物化再生系统与生物再生系统的协同匹配下,大气再生水循环废物处理等物质循环基本正常.如图为舱内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看,该循环舱可看成一个 生态系统 ,其中X这类生物属于其成分中的 分解者 .
(2)写出该循环舱内的一条食物链: 小麦(植物)→人(志愿者) .
(3)图中 ① (填序号)过程可为志愿者提供氧气.
(4)与生物圈相比,该循环舱的自动调节能力还是很弱,根本原因是该循环舱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④⑥表示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⑤⑦表示分解作用、③表示植物为志愿者提供氧气,X表示分解者.
【解答】解:(1)图中的小麦等植物是生产者,志愿者是动物属于消费者,X这类生物能够将小麦的残枝落叶和志愿者的粪便分解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此循环仓既有非生物成分,又有生物成分,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如二氧化碳和分解者X,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小麦(植物)→人(志愿者).
(3)①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①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因此图中①(填序号)过程可为志愿者提供氧气.
(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与生物圈相比,该循环舱的自动调节能力弱,是因为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 分解者;
(2)小麦(植物)→人(志愿者);
(3)①;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以及正确识图.
17.(5分)为研究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小林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下图表示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的部分步骤以及所绘的洋葱表皮细胞,请据图回答:
(1)取材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主要来自e植物细胞中的【 ③ 】
(2)步骤a过程中,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 清水 .
(3)若观察时发现视野中出现较多气泡,是由于步骤 b (填字母)操作不当引起的.
(4)d步骤中,选择 ① (填“①”或“②”)号的物镜,可观察到更大的物象.
(5)e是小林绘制所绘的表皮细胞结构示意图,他绘图时出现了错误,多画了【 ⑨ 】
【分析】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表皮叶上撕取一块; 展:展平放于水滴中央; 盖:盖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 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
图中a是点细点,b是盖,c是染,d中①放大倍数大,②放大倍数小,③液泡,④细胞核,⑤线粒体,⑥细胞质,⑦细胞膜,⑧细胞壁,⑨叶绿体.
【解答】解:(1)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表皮叶上撕取一块,在此过程中会破坏细胞,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中.
(2)步骤a中滴加的是清水.
(3)步骤b的操作十分严格,用镊子夹住盖玻片,让它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慢慢放平,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4)从外形上看,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可见选择①能看到更大的物像.
(5)洋葱表皮细胞没有⑨叶绿体.
故答案为:(1)③;
(2)清水;
(3)b;
(4)①;
(5)⑨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区分制作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动物临时装片的区别.要学会区别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大小.
18.(5分)为了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是否受到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环境因数的影响,某兴趣班学生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下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甲组:低温、湿土、阴暗 乙组:室温、干土、阴暗
丙组:室温、温土、光亮 丁组:室温、湿土、阴暗
(1)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对照组应是 丁 组,图中的大圈代表圆形纸盒,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而B区面积应分成 4 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当图一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从第 8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 平均 值.
(4)草丛下的鼠妇受到惊吓常缩成一个“小球”,体现了生物 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的特征.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丁组符合鼠妇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照组应是丁组.而B区面积应分成4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从曲线上反映出鼠妇在实验装置中的湿土部分出现的数量,随着观察次数的增加而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中,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4)草丛底下的鼠妇被碰到后,缩成了小球.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答案为:(1)丁;4;
(2)8;
(3)平均;
(4)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探究“温度、湿度、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